所有这些变化又都同我们这个近邻息息相关。多年以来,这就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普遍关心的题目。《冷眼向洋》的主编和几位作者都谈到了俄罗斯和苏联,发表了好些精辟的发人深省的见解。例如,书中这样谈到列宁和斯大林:
由于列宁逝世较早,论者惯于把苏联的专制镇压以及一轮又一轮的排除异己的党内清洗都归罪于斯大林的偏执狂。斯氏个人的因素固然有很大作用,但是理论的、制度的和历史文化的因素可能更加具有决定意义,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是斯大林而不是布哈林或其他什么人成为最高领导,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全党全民都能接受他或帮助他的高压统治。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写过的一段话。那是在1998年出版的《1957年的夏季》的结束语中,我就《人民日报》一篇反右派的社论中引据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所说的&ldo;无产阶级专政,即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凭借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rdo;这句话评论说: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大反斯大林的时候,有一个提法,叫做&ldo;恢复党内生活的列宁主义准则&rdo;。意思是斯大林违背了列宁。从前托洛茨基派反斯大林,也是称自己为列宁主义左派反对派。都是强调了斯大林不同于列宁。但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在苏联和苏共都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人们就很容易发现,斯大林现象其实是列宁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的统治,俄国各个社会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都作出了贡献。十月革命之后立即取缔其他社会主义政党,实现布什维克独掌权力的,是列宁。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反对&ldo;工人反对派&rdo;,从而为压制党内持不同政见者创立一个先例的,又是列宁。就这篇引据列宁的社论来说,说反右派斗争继承了列宁的遗产,似乎也不为过。
在读了《冷眼向洋》之后,我发觉我这里说的&ldo;十月革命之后立即取缔其他社会主义政党&rdo;是与事实不符的。书中&ldo;从多党并存走向一党集权&rdo;这一节中,作者指出:十月革命之后不久,&ldo;列宁起草法令,提出在苏维埃中实行&lso;基础是承认党派和通过有组织的政党来进行选举&rso;的比例选举制。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情况。&rdo;后来怎样走向一党专权的过程,书中作了清楚的叙述和分析。
列宁在那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大镇压开始之前就死了,因此在一些人的印象(或者说想像、愿望)中,他比斯大林要仁慈一些。本书引用了最新解密的档案,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到列宁的铁腕。1922年3月3日他写给加米涅夫的信中说:
&ldo;以为新经济政策将结束恐怖的想法,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我们将会回到恐怖,回到经济恐怖。&rdo;在这一年里,他还下过这样一些命令:&ldo;处死传教士中的为首者&rdo;,&ldo;对一般神父同样适用死刑&rdo;,&ldo;必须提出一个名单,几百个这样的绅士们必须被毫不怜悯地驱逐国外。我们可在未来一个长时期中把俄罗斯清扫干净。&rdo;为了这件把一大批知识分子驱逐出境的事,1922年5月19日他在写给契卡首脑捷尔任斯基的信中说:&ldo;捷尔任斯基同志!谈谈把为反革命帮忙的作家和教授驱逐出境的问题。这件事要准备得周密一些。不准备好我们会干出蠢事。……这事应当这样处理:把这些&lso;军事间谍&rso;全抓起来,而且要不断地抓,把他们驱逐出境。请将这封信密交(不要复制)政治局委员传阅。&rdo;1921年枪决诗人古米廖夫,就是执行列宁这一系列命令的一例。后来斯大林只不过是循着列宁开创的这条道路走下去罢了。
朱正:眼看世界,心想中国‐‐读《冷眼向洋》增订本(3)
书中指出,苏联所发生的这些事情,&ldo;理论的、制度的和历史文化的因素可能更加具有决定意义&rdo;,而不必过分强调斯大林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这是极有见地的。陈独秀晚年致友人信中说:&ldo;在十月后的苏俄,明明是独裁制产生了史大林,而不是有了史大林才产生独裁制&rdo;,那种认为&ldo;是由于史大林的个人心术特别坏,这完全是唯心派的见解。&rdo;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史大林的一切罪恶,乃是无产阶级独裁制之逻辑的发展。持这种看法的还可以提到杜威。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中说:&ldo;虽然他(指杜威)确信对托洛茨基的控告是没有根据的,但他并不认为假使列宁的后继者不是斯大林而是托洛茨基,苏维埃制度就会是美满的制度。他相信了通过暴力革命造成独裁政治不是达到良好社会的方法。&rdo;
书中这样对应地提出&ldo;个人的因素&rdo;和&ldo;制度的因素&rdo;这两者的轻重主次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当时确实有人宁愿用斯大林的个人因素来解释这一切,以免污损对这一制度的包装。赫鲁晓夫提出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就一个字也不涉及制度问题,全部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胡乔木执笔写成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篇煌煌大文也是这样做的,说&ldo;决定的因素&rdo;是斯大林的&ldo;思想状况&rdo;。这种从当时宣传的需要而作的文章其实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后来他主持起草新的历史决议,就不得不面对写不写毛泽东个人责任问题。他说:&ldo;我们在起草的时候,一开始就下决心不提个人的问题,个人的品质,个人的性格等。&rdo;为什么呢?&ldo;每个人都有他的品格,他的品格里面都有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假如强调了这个方面,就如同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一样,苏联人也认为没有讲出个道理来。几十年的历史,光用性格就解释了吗?&rdo;&ldo;没有讲出个道理来&rdo;,也就是对他那篇旧文的自我评价。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淘洗,一切都可以看得更加分明,本书所说,大约可以看作这一公案的定论。应该指出,本书还提出了&ldo;历史文化的因素&rdo;,这就比只提出理论的、制度的因素要更深一层。确实,在斯大林现象中,是包含了从旧俄(例如沙皇专制主义传统、民族习俗等等)继承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被贴上&ldo;社会主义&rdo;、&ldo;苏联先进经验&rdo;的标签输出到中国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