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飞儿挥舞着小拳头,对着文扬和金萌说道:“这种事情,只要我能帮上忙,万死不辞,说吧,是要去参军打仗么。《》”
文扬当时崩溃了,好么,这年头,您了还玩花木兰当兵打仗这段子呢……干嘛把飞儿按住,谁知道这姐姐一时冲动,又能激发出来什么超常不超常的潜质啊,刚才那一下子,可把文扬彻底的吓坏了。要真再来这一次,文扬可受不了。
赶紧端好了自己手里金萌辛辛苦苦熬出来的药,一口喝干,别回来自己这手一哆嗦,人家金萌这大半天的事就白费了。
金萌在一旁也是赶紧坐到了飞儿旁边,半搂着飞儿,赶忙哄道:“这事,咱还是从长计议,杀尽鞑虏。要是龙脉已破,也不能恢复中华气运啊。”看得出来,金萌这老实孩子,也含糊了……
飞儿露出疑惑的表情,刘欣的容貌,配上飞儿可爱的表情,让文扬的心中,一阵阵隐痛,做手势阻止了飞儿再说话,文扬怕刘欣的声音,再次刺痛自己正受伤的心灵。
“你只需跟着我走就好了。”说罢。文扬将话题转向了邵翾:“邵先生,我们这就出发。”
邵翾的影响力果然超出了文扬和金萌的想想,十几小时之后,金萌和文扬和金萌两个从来没去过美国的人,以及飞儿这个超级大黑户,已经脚踩在了美国马里兰州的土地上,甚至到了当地,还有人来接送,不多时,文扬一行三人,已经在当地的一座小山之上。这个貌似天门山的地方。
“真想不到,这个举国相信上帝的地方,竟然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的存在。”金萌一声感叹,确实,无论你怎样的了解世界,了解宗教,你也无法想象,在这片几乎是佛教荒漠的土地上,有着这样的一篇绿洲。
“其实,佛教在美国,虽然和国脚无法相比,但是,整个国家,这些年,佛教还是有着不小的发展的。”
自信奉佛教的中国和日本移民登陆美国西海岸以来,佛教在美国的一百多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由原来的边缘性宗教,逐渐演变为遍布全美、有着数百万修习者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宗教。而且,至少还有数百万美国人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和电影也对佛教有所了解。
美国对佛教的兴趣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书店里摆满了“禅宗与艺术”一类的书刊,《时代》杂志把美国人对佛教的狂热信仰题材作为封面,佛教思想出现在新世纪的宗教学、心理学、医药,甚至是体育和商业领域。在社会活动领域,诸如女权运动、和平运动、保护生态和动物保护一类的运动中,佛教的价值观得到了广泛推广。从加利福尼亚的哈仙达冈到爱荷华州的田间地头,佛教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从史密斯学院到斯坦福大学,佛教研究在学院和大学间活跃起来。甚至有一种化妆品叫“九头蛇—禅宗”,它是一种护肤品,是用来舒缓肌肤的。还有一种快餐配料,竟然叫“禅宗宴会混合料”。
很显然,护肤品和快餐食品名称中的“禅宗”一词与我们所说的宗教意义上的禅宗没有任何联系。我们指的是另一种情形,即社会氛围影响着诸如“佛教”、“禅宗”等词的使用,这和美国人的价值观紧密相联。美国人倡导简单、自然、和平与融洽的理念。美国人在健康和食品加工方面所追求的是:食品要有益健康,最好是源于自然的。新兴的都市素食文化的审美观表现为:默默品味,宽容地接受,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
我们讨论的似乎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可以称为美国人的“长期精神寄托”。它是许多人(尤其是美国中上等的白人阶层)的渴望,他们不满足已经拥有的,还渴望获得更多;吃的方面,他们应有尽有,但渴望得到一些特殊的精神需求,一些能够获得自我满足的“心理调味品”,使人获得解脱的弥足珍贵的“心灵良药”。这种心灵上的渴望,尽管在大部分社会中更多地与宗教相联系,但在偶尔的社会中似乎恰恰是对宗教的否定。他们希望得到制度性宗教以外的东西,更多个人的、私人的内容,更强调“自我”及自我感受,即可以称之为“自我——偶像崇拜”。
美国所有宗教中,佛教似乎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最好的宗教。原因大概在于它超越了宗教的本位,本身代表着一种自由的智慧资源,而不被束缚于具体的制度、组织、教条或礼仪上。只要有精神需求,我们就会利用佛教来调节一下。我们能买一些用佛教名词命名的化妆品,去“佛陀”酒吧消费,欣赏“涅槃”摇滚乐队的表演,或观看介绍禅师的卡通片。我们这样做也不用考虑会遭天谴,或伤害人的宗教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不皈依佛教,却接受佛教的价值观,用佛教方式修行。
“那么……是不是太多人已经不信任那个什么主的邪教了呢。”传来的声音,属于飞儿,曾经的刘欣。
文扬的心中,传来这一阵阵的隐痛,却还是继续说着。
这样是否意味着,佛教不像基督教和犹太教那样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了呢?是否意味着佛教不是由信徒组成的制度宗教,而仅仅是一种思潮,一种观点或一种体验,就像“女权运动”或“后现代主义”那样呢?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当我们通过媒体了解到美国有成百万的佛教徒时,我们有何感想?似乎没有人知道美国究竟有几百万佛教徒,部分原因在于没人能搞清楚谁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北卡罗莱纳大学宗教学教授托马斯特威德建议我们要关注一类人数众多的信众,他称这类信众为“床边佛教徒”。所谓的“床边佛教徒”,是指那些睡觉前在床边读佛书的人,他们被佛书内容深深吸引。其中有些人会把自己表述为佛教徒,但他们不愿归属任何事。我们也可以称他们为佛教支持者”,称他们的床边读物为“公共佛教”或“传媒佛教”。
佛教新闻的覆盖面似乎很广,它不仅与其他宗教有关联,而且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国际性新闻报道中,佛教几乎从来不会因为亚洲社会的一些弊端而遭到谴责。佛教徒往往被认为是亚洲政治的斗争中爱好和平的牺牲品。
当然,我们偶尔也会得到一些让人产生怀疑的线索。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已经改变了陌生的佛教为东方异教信仰的印象,并把它当做一种熟悉的文化。即使它仍带有外来性质,也是我们新的多元文化的世界性特色,并顺利融入到美国社会中来。我们经常说,我们已经吸收亚裔美国人为我们的“少数民族模式”了,媒体似乎已默认佛教为美国少数民族的宗教模式。
在美国,佛教从陌生的亚洲异教信仰转变成现代的、世界性的宗教,并且能够融入美国社会,这主要归功于西方学术界所作的努力。在19世纪,当新到达美国的中国人在加利福尼亚新建的寺庙礼佛时,美国白人开始阅读由研究印度古代语言的学者编著的书籍来了解佛陀。这些书通常把佛陀的教义描述为一种在哲学和道德思想方面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佛教是非神论的,摆脱了神话和仪式,摆脱了迷信和巫术,强调道德行为和心理沟通的重要性。这和基督教信仰形成鲜明对照,较强调对造物主上帝的信仰,上帝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形象,他神奇地复活了。基督教十分重视教堂仪式,强调虔诚和信念以及苦难。当然,佛教的一些教义是很难遵从的,如生死轮回以及如何摆脱生死轮回之苦实现涅槃,除了上面的只言片语,佛教的大部分内容是很亲切的,贴近时代的,它和科学的世界观非常一致,非常适应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当那些有叛逆思想的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寻找另一种精神寄托时,佛教对他们来说正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自19世纪开始的佛学研究已历时两个多世纪。现在的事实足以证明早期西方人对佛教的印象很少符合亚洲佛教的真实历史、教义和修行实践。在运用现代西方思想解读佛教的过程中,到底忽略了多少难以解释的细节,或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现在已无从考证。运用现代西方思想研究佛教比研究其他哲学更具吸引力,更有影响力,因为在其过程中,经常要表述一些奇异、陌生的观点,这些观点,事实上是佛教徒倡导、记录佛教摆脱神话和仪式、迷信和巫术束缚的历史。
最近,斯坦福大学佛教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天的禅修活动,这是该中心设置的一个长期的研究项目。截至登记的第一天中午,已经有100人报名了,只能停止继续登记。报名者中,一些人只是对佛教觉得好奇,一些人毫无疑问是佛教修行者,但更多的似乎属于“佛教支持者”:他们被佛教的一些内容所吸引,感觉和它有某种相似之处,有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
在会议讨论期间,他们中许多人积极发言,但关心的重点不是学者们感兴趣的佛教历史和文化的内容,而是自由的美国人关心的话题,如生态学和社会正义等。更多人想和大家分享他个人对“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佛教的价值是什么”以及“佛教应该怎样做”等问题的理解。这些人大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的美国白人阶层。在整个禅修期间,我没有看到一个黑人或拉丁美洲人,只看到一两个亚洲人。“床边佛教徒”、“佛教支持者”等此类信仰并没有真正普及到这些人群。我们也需要一个亚类的名称:“自由佛教徒”——认同自己是佛教徒,但不归属任何佛教组织。我们还需要定义一种佛教徒:“客户佛教徒”——利用佛教组织,但不归属于佛教组织。
“客户佛教徒”或许是所有类型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类。在斯坦福大学组织的这次禅修活动中,约有一半参与者提前一小时到,目的是参加由佛教僧人主讲的禅修前讲座,讲座是自愿参加的。参加讲座的这些人,至少在这次活动中,扮演的是“客户佛教徒”角色。由于佛教具有的“非宗教”的精神寄托这一临时功能,美国人认为参加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或修行感觉会更自由一些。
如果不是犹太人,他们是不会参加犹太教的祈祷,同样,不是天主教徒,也不会参加圣餐活动,但是,参加佛教禅修却未尝不可,而且似乎是很自然的事。美国人经常想参加这样一些活动,比如,赛拉俱乐部组织的远足活动,在温泉度假胜地做按摩理疗,或参加高尔夫球诊所或投资研讨会。事实上,一些佛教组织就是依靠这些顺道前来的顾客增长收入的,并准备了一些节目来满足他们的要求。比如美国最有名的寺院之一,加州卡梅尔谷地的塔撒加拉禅修院,当它发展成一个净化心灵的旅游胜地后,就靠开展夏季禅修活动来维持生存的。
…………
虽然文扬知道,飞儿根本听不懂这些,甚至对这些毫无概念,但是,对于他来说,仿佛,这一切,都是对着刘欣说的。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