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独到之处,应互相参证而不可偏废。
《四库提要》论之云:&ldo;大抵门类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条分缕析,
使稽古者可以案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案语亦多能贯穿
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rdo;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ldo;通&rdo;字为
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ldo;三通&rdo;。&ldo;三通&rdo;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
行的刻本为清乾隆年间在武英殿校刊的三通合刻本,附有考证,其后复刻者多以此为底
本,重要者为江西崇仁谢氏及浙江书局等本。
57 《宋史》
&ldo;天水一朝的辉煌&rdo;
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便是《宋史》,总共有496卷,包括本
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字数多达500多万。但是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
中问题最多,后人已经或者想要重修者最多的正史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意识便十分强烈,不但有着完善的史学机构记载本朝的历史,而
且每一朝一代都为先朝修史。元朝虽然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汉族
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这一传统也继承下来了。诚如至元十三年(1276年)临安攻克后,
负责留守事宜的董文炳对前来招收儒士的李槃、王构所说的&ldo;国可败,而史不可灭。&rdo;
(《元史》卷156)基于这一精神,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便建立了翰林国史院,
南宋灭亡后,又在已下诏修辽、金二史的基础上,下令纂修《宋史》。但因元初局势初
定,无暇顾及修史之事,《宋史》也就没有实际着手修撰;世祖以后数朝也曾多次下令
纂修三史,也迁延未就。其原因何在呢?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经筵检讨官危素
在写给中书右丞贺惟一(太平)的信中说:三史迁延未修,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三史
纂修时,究竟以辽、金、宋哪一朝为正统问题的长期争论;二是本朝攻取金朝、宋朝有
所避讳;三是经费问题;四是缺乏良好的修史人材。从当时实际情况看,其中最主要的
问题是:朝野上下在正统问题上长期争论不决,形成僵局。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