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
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
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
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
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
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ldo;名&rdo;、&ldo;实&rdo;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
&ldo;实&rdo;决定&ldo;名&rdo;,&ldo;名&rdo;一定要符合&ldo;实&rdo;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
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
从而驳斥了&ldo;生而知之&rdo;的先验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ldo;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do;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
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ldo;锲而不舍&rdo;、&ldo;用
心一也&rdo;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
出的&ldo;性善论&rdo;,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ldo;性恶论&rdo;。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ldo;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rdo;和&ldo;饥而欲饱&rdo;、&ldo;寒而欲暖&rdo;、&ldo;劳而欲休&rdo;的自然属性,
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
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ldo;天赋道德论&rdo;。
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
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
性质。
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
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
了&ldo;隆礼敬士&rdo;、&ldo;尚贤使能&rdo;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ldo;贤能不待次
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rdo;&ldo;虽王公士大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