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他就是打虎的英雄。
十三、孤绝者高处越发不胜寒
【当政者为何要与文化为敌】
张居正有句名言:&ldo;创始之事似难实易,振蛊之道似易而实难。&rdo;(《京师重建贡院记》)
非亲身参与除弊兴利者,很难有这样的沉重之慨。
朱老皇帝打天下、坐天下,前朝权贵已经一扫而空。他的左右也无非贩夫走卒、乡间塾师之类,本无特权可以维护。新制度的建立,无伤他们一根毫毛,所以几乎没有阻力。
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却屡次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这些人,必然要以&ldo;多事&rdo;而肆意阻挠。
在张居正执政期间,帝国的国家机构试图站在&ldo;中间立场&rdo;,平衡权贵阶级与贫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样的角色不好扮演。
另外,张居正也并不是个完人,他也有私利、也有执政失误,也有倒行逆施。这些,都必然会授人以柄。
因此,在他执政期间并不都是颂歌盈耳,反倒是常有&ldo;浮言四起&rdo;,平地里陡起一场又一场政坛风波。
张居正在改革中的唯一&ldo;逆行&rdo;,在这里应当特别说说,那就是文化专制。
本书在前面说过,张居正崇尚实学,对嘉隆以来的空谈学风颇有不满,认为&ldo;比来士习人情,渐落晚宋窠臼&rdo;(《答少司马杨二由》)。加之当时有些生员包揽诉讼,挟制官府,欺凌百姓,俨然成为&ldo;学霸&rdo;。为此,张居正曾制定了18条规章,严厉整顿学政。
打击学霸,制止生员干政,自然是没有话说。但规定中有一条,是&ldo;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rdo;。
这一条煞是厉害。
万历七年正月,有诏下,令毁天下书院。当年,共毁天下书院64处。
这当然是钳制言路,引起了许多士人不满,而且直接激发出一桩何心隐事件。
这个事件的主角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字夫山,江西永丰(明代属吉安州)人。后更名为何心隐。他以诸生的身份,放言时政,品评学术,其思想富于乌托邦色彩。在家乡倡建&ldo;聚和堂&rdo;,以族长身份打理本族事务,延请塾师教育本族子弟。全族的婚丧赋役,一律互助,并且想把这种&ldo;大同&rdo;模式推向全国。他认为这才符合《大学》里的先齐家、后治国原理。
他蔑视君臣、父子、夫妇等所谓万世伦理,认为它们都不如朋友这一伦。
他还非常热衷于政治。据说嘉靖年间蓝道行智逐严嵩,就是听从了他的密计,人谓&ldo;以计去宰相&rdo;。后来的宰辅均对他有所忌惮‐‐这是个翻天覆地手啊。
张居正禁讲学后,何心隐撰长文《原学原讲》予以驳斥,并且还拟伏阕告状,要与张首辅辩论一番。
禁学令下,他视若无物,仍在湖北孝感聚众讲学。他还倡导建立独特的公社式团体,名之曰&ldo;会&rdo;,提倡在会中&ldo;老者相与以安,朋友行与以信,少者相与以怀&rdo;。因为搞这一套,他难免被一些人目为&ldo;妖人&rdo;与&ldo;狂狷&rdo;。
张居正早就认识这个特异人物。
在任国子监司业时,张居正曾在当时的御史耿定向处偶遇何心隐。何非常突兀地问他:&ldo;张公您执掌太学,可知道太学之道么?&rdo;张居正博学,却对这个&ldo;太学之道&rdo;闻所未闻,知道这是胡扯,便瞪着何心隐,没有好气地说:&ldo;你时时都想飞,却是飞不起来吧!&rdo;(《明儒学案》)
张居正走后,何心隐大感沮丧,对耿定向道:&ldo;此人能操天下柄。&rdo;又说,&ldo;你记着,此人必杀我!&rdo;
何心隐以布衣倡道,且极端狂热,这对当时处于疾苦之中的民众,不妨说也是一种安慰。张居正却对他不能容忍,授意湖北巡抚陈瑞将其逮捕入狱。陈瑞调走后,王之垣继任,于万历七年九月,杀何心隐于狱中。史书上说是&ldo;拷死&rdo;或&ldo;毙之狱&rdo;,也就是活活打死的。
何心隐一死,名声反而越响亮。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写了一篇长文悼念他,称&ldo;人莫不畏死,公独不畏死&rdo;,&ldo;武昌上下,人几万数,无一人识公者,然无不知公之为冤也&rdo;。他高度赞美何心隐&ldo;斯道之在人心,真如日月之不可覆盖矣&rdo;。还说,大众虽然深信张居正&ldo;有大功于社稷,亦犹然以此举为非是&rdo;(《焚书》)。因为耿定向未能援救何心隐,李贽遂愤然与之断交。
晚明的书院,虽不免有空谈的毛病,但却是清流所在,保留的是文化一脉。张居正想靠高压手段来禁绝,不可能有长期效果。他身死名毁后不久,各地书院便纷纷复燃,最终汇成了明末的清流大潮。
张居正的新政因触及了利益集团,且力度甚大,遭到顽强抵制并不足怪。另一方面,自执政后,与太后、冯保相安无事,小皇帝更是在其卵翼之下,在没有权力制衡之后,人性中恶的一面也十分易于滋长。他素有刚愎自用的特点,此时就更为独断专行。这也引起了一些言官的不满。从万历三年起,弹劾张居正的风波便先后不绝。
第一个跳出来挑战的,是南京户科给事中余懋学。万历二年五月,翰林院有白燕,内阁有碧莲早开,张居正以祥瑞呈献给皇帝。冯保则不以为然,对张居正说:&ldo;主上幼年,不可用异物让他有玩物丧志之心。&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