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有声在线 > 第104章(第1页)

第104章(第1页)

他说:当此之时,给皇帝提意见易,给大臣提意见难。当大臣的,每听到有人批评,则借着皇帝宠信,激怒皇帝,或加罪一人以警告众人,或株连多人以杜绝后来者。如此,大臣之恶日益滋长,天下国家之事大势去矣!

这简直就是一篇讨张檄文,虽有夸大,但也其源有自,并非捏造。尤其是辽王府邸一事,把陈年旧事也牵起来了。

应该说,张居正在大明的官员中,虽不属十分廉洁,但也不是贪渎成性之人。他历来标榜&ldo;私宅不见一客,非公事不通私书&rdo;。曾有一知县向他行贿遭拒绝,以为是嫌少,便又多加了一条玉带再送去。张居正两次奉还,并致信说:我一直以&ldo;守己爱民&rdo;四字与你共勉,你居然会以为我嫌礼品少,还是认真思之以自励吧。据他自己说,两广将帅先后欲向他送的礼,有万金之多,他都一概拒绝了。

那么,他在江陵的万贯家财又从哪里来?原来是他的父亲、子弟和仆人大开了受贿之门(不收就太脱离群众了)。

据说,隆庆六年,湖广抚按建议为张居正修建牌坊,张居正没有同意。抚按就把募集来的钱送到了张家。因这钱不大好退回,张居正便提议,此钱交给地方官府,作为张家购买辽王府的款项。但后来这钱只做了废王府的装修款,而且大大超支。张居正表示,愿用历年的工资、赏赐和田租来偿还,但最后还是由地方官&ldo;统筹解决&rdo;了。因此,说张家在江陵修建的大宅来自民脂民膏,就是来自这个传闻。

此等隐私,又如何解释得清?

张居正就是铁打的身躯,读了这样犀利的檄文,怕也要冷汗直冒!

自万历二年以来,倒张的力量就在积蓄。一部分言官因张居正弹压言路,产生忿恨,连他的功绩也一概抹煞。他们倒不一定是自身利益在改革中受损,但其言行却代表了一批反对改革的朝官。

刘台的弹劾,只是一次大的爆发。反对派意在逼迫张居正下台或做大幅度退让;而张居正则处在刚把局面打开、欲放手大干之际;两下交锋,双方已无一点回旋余地。

面对如此系统的攻击,无论真伪,张居正也不免尴尬,只有去见皇帝面奏自辩。他没有检讨自己的问题,只是极力推测刘台的动机。他对皇上说:刘台因与傅应祯交情素厚,见傅被充军,怕自己将来也不免,就反守为攻,泄愤于臣。这样既可以免于处分,又可以沽名钓誉。

张居正说着,忍不住泪下如雨,哀叹自被弹劾以来,门可罗雀,谁都不敢来了。&ldo;国朝二百年来,并未有门生排陷师长,而今有之。&rdo;(《万历邸抄》)

次日,张居正依惯例递交了《被言乞休疏》,要求辞职,并在家等候处理。

据说张居正在递交辞呈时,曾伏地痛哭。万历慌忙将张居正扶起,说:&ldo;先生起,朕当逮刘台入狱,关他一辈子以谢先生。&rdo;

看过了辞呈,万历当即下旨慰留:&ldo;卿赤忠为国,不单是刻在朕心,实天地祖宗所共鉴。那邪恶小人,已有旨重处。卿应以朕为念,速出辅理,不要介意那些浮言。&rdo;

二十五日,张居正再次上疏乞休。他说,现在诸事未安,臣岂敢言去?但臣乃不得已也!臣所处之者,实乃危地也。因为所理之事是皇上之事也;所代者乃皇上之言,现在言官说我作威作福,而我是在代皇上行政,那么肯定非威即福。如此,事事都可以说是作威,事事也可以说是作福,谗言日日喧哗于耳,虽然皇上圣明,不可能听他们的,不能让臣背负恶名,但作为一个臣子不应让皇上如此费心。所以望皇上特赐罢归,以消除议论。另外再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担大任吧。

万历当然不可能让他真的走,遂再次劝慰。

另有阁臣张四维、吏部尚书张瀚,因刘台的&ldo;檄文&rdo;里将他们作为张居正提拔的私人,都觉得脸上无光,也依例上疏求去。万历同样一律打住。

纵是如此,张居正仍待在家里不肯出来视事。

万历无法,只得于二十六日派司礼监太监孙隆,带着亲笔手敕和一些礼物,去张府慰问。

孙隆高声宣旨道:&ldo;先帝以朕幼小,托付给先生。先生辅佐朕不辞劳苦。那些畜类丧心病狂,发表狂悖言论,动摇社稷,自有祖宗法度来治他们。先生还是以保社稷为重,马上出来干活儿吧。特赐长春酒十瓶(谁喝谁知道啊),以示关怀。先生不要再推辞了!&rdo;

君臣又经过几次书面往来,张居正才勉强出来上班。

此次风潮虽然是由言官而起,但部院堂官当中也有给予同情的。礼部尚书万士和就是一个,前此余懋学因言得罪,他就说&ldo;直臣不当斥&rdo;,并不怕杵犯张居正。而后,以病乞休。张居正这次也领教了反对势力的强大,一度真的想不干了。

风潮的主角刘台,自是难逃厄运。几天后,从辽东械送京师,一路带着枷锁押送过来,被打入诏狱。虽经严刑拷打,但他言辞反倒更为激烈。旁人都为他担心,他却泰然自若。镇抚司审讯之后,拟了&ldo;廷杖、遣戍&rdo;上报。

张居正虽然内心恨刘台入骨,但还是上疏请免用廷杖。因为上次傅应祯讪谤的是皇上,他出面讲了情。此次刘台不过是诋毁阁臣,自然也要免廷杖才说得过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