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清朝施琅大将军 > 第12章(第1页)

第12章(第1页)

郑芝龙降清时,郑成功痛哭劝谏而无果,只得离去,在叔叔郑鸿逵帮助下秘密前往厦门。郑芝龙被胁迫北上后,清军又迫降郑成功。郑成功不肯屈节污名,为明志,他在南安丰州的孔庙,焚烧了象征书生身份的儒衣青巾,并言:&ldo;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之!&rdo;长揖而去。1646年(顺治三年)十二月,郑成功率领陈辉、张进、陈霸、洪旭等愿从者九十余人,分乘两艘战舰入海,树起&ldo;杀父报国&rdo;义旗,招兵买马。不久郑鸿逵、郑彩也各率所部追随郑成功入海抗清。

在明朝,儒家思想的教育尤以忠君为先。郑成功自幼习儒,参加过乡试,进过太学,可以说忠君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隆武帝对他的恩遇更使他感到&ldo;粉身难报&rdo;,产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之心,即使那是萎靡不振的南明小朝廷。因而他不愿与父同行,独自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坎坷之路。

---------------

投军从戎追随恩主附清(7)

---------------

关于施琅跟随郑芝龙降清,从他的个性和史料来分析,可以说是命运使然,也可以说是时势弄人。施琅虽然读书不多,但主动降清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在随郑芝龙降清之前的那段时间,施琅一直在参加抗清斗争。郑芝龙是顺治三年十一月降清的,而顺治二年的七月,施琅还随黄道周赴江西抗清,直到顺治三年五月,施琅仍率兵驻守闽境。不过短短数月间,施琅便随郑芝龙降清了。个中缘由关乎施琅的品行操守,因而引发史家聚讼。

首先,施琅少时受业于私塾,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从小即有忠孝情结,并影响其一生。可以说,成年后的施琅行为的出发点均是基于忠君思想和孝悌观念。郑芝龙乃郑军主帅,施琅作为郑军的一名总兵,随郑芝龙转战各地,在他心目中,听命于郑芝龙乃是其本分。

其次,施琅成长于明末清初动荡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先是明朝,之后是李自成的&ldo;大顺&rdo;政权,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最后是南明小政权。当时的中国局势混乱不堪,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也较为混乱。他所眼见的只是政权的更迭所导致的战火纷飞,百姓深受其祸。对于年轻的施琅来说,明朝的专制残暴及不断的战祸使他的家庭陷入贫困,在他的思想中既无明朝政权的至上,感情上也未体会到明朝政权的亲切。至于北方的大清,施琅就更无感情可言,他的降清与清廷毫无关系。这个时期的施琅在思想意识中,&ldo;忠&rdo;即是效命于军队统帅郑芝龙,因而此次降清实为一种无从选择的追随。

第三,当初施琅依其叔施福投于郑芝龙旗下,很快为郑赏识和提拔,施琅得以掌握兵权,有了独立率军作战的机会,以及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舞台,地位也得到提高。俗语云&ldo;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rdo;何况施琅所受乃知遇之恩,这对素重知恩图报的施琅来说,自是难以割舍。施琅跟随郑芝龙投降清军,以及后来又追随郑成功反清(尽管有诸多原因),都与他对郑氏的报恩之心有很大的关系。

纵观施琅的成长经历、性格以及思想意识的形成,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施琅并不具备明确的政治理念,心中谈不上国家、民族的概念,也不存在如同前朝旧臣那样的道义和情感负担,更没有也不可能有上升到民族概念的精神追求,朝廷之于他遥远而神圣,不同的朝廷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感受上都是大同小异的。

第三部分

施琅及八百将士身陷绝境,郑成功救施琅于危难之中,由此改变了命运……施琅追随郑成功转战各地,接连取得军事胜利,郑军力量逐渐强大。施琅献计智取厦门,不仅使郑军有了稳固的后方基地,更为郑氏集团坚持六十余年的抗清斗争奠定了基础。

---------------

反正重归辅佐郑氏创业(1)

---------------

施琅及八百将士身陷绝境,郑成功救施琅于危难之中,由此改变了命运……施琅追随郑成功转战各地,接连取得军事胜利,郑军力量逐渐强大。施琅献计智取厦门,不仅使郑军有了稳固的后方基地,更为郑氏集团坚持六十余年的抗清斗争奠定了基础。

郑芝龙被裹胁前往北京之时,跟随其一同降清的施福被&ldo;题受原爵&rdo;,并被授予总督十镇官军的大权,施琅则仍任总兵,表面上颇受重用,但这不过是清政府对归降将士采取的羁縻手段,同时也是利用郑芝龙旧部征剿东南抗清武装的策略而已。

1647年十月,施琅嘱咐施显在家奉养父母,自己则奉命跟随施福、郑芝豹,率兵入粤,持郑芝龙的牌扎,到白沙开展招抚活动。他们在甲子门击溃了&ldo;海寇&rdo;苏成,招降了明总兵林瑜等人。尔后,施琅又受施福、郑芝豹的派遣,随同广东提督李成栋、监军戚无弼等援剿顺德的海寇,不多时日,施琅就协助李成栋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土匪及一些反清武装,控制了整个广东。

此时中国南方的局势十分混乱。隆武政权灭亡后两个月,即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初十,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就任监国。他生性懦弱,遇事毫无主见,担当中兴大明重任实在是难为他了。朱由榔任监国七日之后,传来赣州失守的消息,顿时惊惶失措,急忙逃往广西梧州。这一举动使永历政权在广东失去了人心,其直接恶果是上演了一出同室操戈的闹剧。十一月初五,唐王朱聿(左为钅,右为粤)抢在朱由榔之前,在广州正式称帝,改明年号为绍武元年。尽管这个政权在这年十二月即被清军摧毁,其年号从来没有使用过,但在南明史上仍习惯称之为绍武政权。朱由榔等人闻知朱聿(左为钅,右为粤)登基消息后甚为后悔,又于十一月十二日急忙东返肇庆,于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以明年为&ldo;永历&rdo;元年。这样,在广东一省之内,同时建立起了两个南明政权,各自拥有抗清武装,并各有拥有追随臣民。然而,两个政权却不顾大敌当前,彼此间为争夺所谓的皇室正统,置国家大局于脑后,原本就不强的抗清力量遂为争夺名号而相互攻讦,乃至兵戎相见:先战于三水,官僚们仍然因袭了过去朝廷内的党争故态,一切都以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为中心,尽管有少数正派官僚以民族大义为重,希望共赴国难,挽救危局,但其呼声也湮没在纷争的鸦噪之中。就在绍武政权同永历政权自相残杀之时,清军在佟养甲、李成栋统率下由福建经潮州、惠州向广州急速推进,一路摧枯拉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广州。十二月十五日,仅存月余、其&ldo;业绩&rdo;就是打了一场争夺帝位内战的绍武政权犹如昙花一现、转瞬覆亡。佟、李占领广州以后,随即挥师向肇庆进发。永历皇帝又故伎重演,仓皇逃至梧州,复又逃至桂林。永历政权自建立之初便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到1662年,永历帝父子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死,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结束。这一政权存活了十五、六年之久,反倒是南明小朝廷中气数最长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