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施琅大将军片尾曲 > 第33章(第1页)

第33章(第1页)

清军在盲目乐观而又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对厦门发动了进攻。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和江日升《台湾外纪》等诸多史籍均记叙了这场惨烈的海战。

初十,黄梧乘潮落率战船四百余艘出海门,乘风顺流进逼厦门,郑成功亲自督师迎战。此时郑军处于逆风,顶风逆流与清军交战,对郑军十分不利,但深谙水情的郑成功知道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待风势水流转向之时,优势就会在己一方。于是,郑成功令所有战船全都沉砣停泊,不得擅自起锚交战。清军船队则乘风顺流而至,对着郑军船队后面的陈尧策、周瑞指挥的两条战船猛烈开炮,战船被炸沉,船上郑军将士全部殉难。然而,清军见郑军其余的战船停泊不援,不觉生疑,担心中计,于是纷纷落帆停舵,远远地进行炮击。这个战术指挥上的失误,使清军丧失了乘风顺流的有利战机。郑成功见状大喜,为拖住清军,他下令全力用大炮进行还击。双方在海面上展开了炮战,一时间炮声轰轰,硝烟弥漫。战至近午,潮平风转,郑军一方变为乘风顺流。郑成功当即下令反攻,郑军战船拔锚而起,向清军战船冲去。黄梧到此时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清军在长时间的炮战中并未占得上风,已呈疲惫之态,又处于逆风逆流,而且所率官兵多为不习海战之满族八旗士兵,他们&ldo;舍弓马长技&rdo;,而与郑军&ldo;争衡于舟楫波涛之间&rdo;,被杀得纷纷落水。双方激战正酣,郑泰率五十只战船又加入战斗。原来镇守厦门的郑泰侦知广东清军并未参战,便派战船前来合击清军。郑军迅速确立了战斗优势,杀得清军大败,击沉战船十三艘。

有三艘清军战船逃至一小岛,郑军的战船蜂拥而至,将其团团围住,清军抽刀举箭,拒守于岸边。郑成功亲自赶到,派部将马信进行劝降。走投无路的清军只好放下武器投降,当夜这批已降兵将被溺毙于大海之中。关于此事,《台湾外纪》这样记载:&ldo;有船三只,见圭屿,欲拢岸。舵公不允,众疑有异心,杀之。登岸远望,乃海中孤屿,绝地也。欲再下船,成功船已蚊至,无奈抽矢出刀,据岸拒之。功见有四百余众,遣马信折箭为誓招之。诸人计穷,乃投刀矢降。后亦被成功溺于海。&rdo;

出海门一路的清军大败,高崎战场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当时,奉郑成功之命防守五通、高崎的是右虎卫陈鹏。右虎卫是郑军精锐,其官兵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壮勇者,战斗力极强。不过,这年的四月,清军进攻厦门之前,陈鹏密通施琅,谋为内应。施琅将情况通报给李率泰,李率泰同意接受陈鹏的投降。陈鹏遂与施琅约定,当清军来攻时,鸣放空炮,以迎接施琅渡过五通,让清兵从高崎登陆。初十上午,施琅与达素所率同安一路清军驶至高崎,与郑军殿兵镇陈璋所率的水师狭路相逢,双方展开遭遇战。陈璋所部船少兵弱,抵敌不住,即引兵退走。清军遂从赤山坪登岸,陈鹏闻知清军将至,令所部勿动。此时防守高崎岛近海阵地的是郑军的右协陈蟒,而陈鹏事先却并未将决定降清之事告知陈蟒。陈蟒见清兵船只靠近岸边,纷纷弃船登岸,形势危急,不等陈鹏号令,便率兵便掩杀过去。清军见郑军冲来,误以为是迎接他们的,因此毫不防备,清军被杀了个措手不及,顿时死伤一大片,仓皇而逃。陈蟒又下令用大炮对清军进行猛轰,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清兵死伤过半,近岸的海面上全都飘散着破碎的船只和清军士兵的尸体。这时,郑军殿兵镇陈璋汇合水师吴豪,率船赶来,截断了清军的退路,将清军团团包围,击沉船只十之八九。陈鹏对情势的变化措手不及,大感惊愕,待稍稍清醒之后,清军已是溃不成军。为了掩饰自己欲降清军之罪,亦率辖下将领林雄、刘雄、刘俊等率兵参与围攻。清兵被杀及淹死者不计其数,被俘三百余人,后均被郑军断手割耳放回。施琅抵敌不住,保护着达素,拼命杀出重围,退回同安港,达素随即率残部回福州。不久,郑成功查知陈鹏欲降清之过,遂将其逮捕,凌迟处死,祸及全家。

---------------

扬帆启航郑氏收复台湾(2)

---------------

高崎战场同样遭受惨败,充分表明清军此次进攻厦门缺乏周密的部署和详尽的计划,显得盲目和冒失。陈鹏既已密通施琅,清军也接受其降附,理应派人与之详商接应清军登陆的计划,并预先制定好各种应付意外的具体措施。然而,迎接清军的却是不知情的陈蟒所部,致使清军一靠岸就遭到迎头痛击,这是高崎战场失败的关键原因。

清军此番大举攻厦,几乎全军覆没,一向在陆地上所向无敌的八旗劲旅,终于领教了郑军水师的强大威力。从此之后,直至郑成功去世,清廷再也未曾议及进攻厦门。虽说清军这次失利的因素很多,但不习海战、不谙风汛潮汐,是其遭受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建立一支足以与郑成功相抗衡的水师,清廷认识到必须任用深悉海上作战之人,于是在厦门之战失利后不久,清廷即升任施琅为同安总兵。

由于施琅此役只是作为达素的副将参战,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他的活动在诸多史料中均只有寥寥数字,仅提及他随同达素率同安一路清军赴高崎。施琅熟悉风汛潮汐,精于海上作战,厦门惨败对他后来征战的战术和用兵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后来在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施琅率领清军攻取厦门、金门的战役时,特别注意与降军密切联络,以免重蹈覆辙。此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领兵征台时,所选用的将士皆为熟悉风汛水性的汉人;重视战略战术,经充分准备后才对澎湖的郑军发动进攻;讲究风向潮流的顺逆,待寻到乘风顺流的有利时机才与郑军决战;注意对郑军进行招抚,以分化和瓦解郑军的力量,终于兵不血刃收复台湾本岛。凡此种种固然是因施琅富有谋略,熟悉风汛水性,但与厦门海战所给予他的启示不无关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