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霰弹并不完全等于葡萄弹(grapeshot)!看另一本书时,那个作者提到有人经常将这两个概念搞混。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但是是当时海军的弹种,而非陆军的。不过,看来我参照的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概念不清,所以大家在前面也能看到&ldo;葡萄弹&rdo;的说法。
下图:霰弹(希望有网友能提供大图)
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当时只有英军使用。上面的霰弹的缺点是小弹丸扩散太快,有效射程短。榴霰弹则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但是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可以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榴霰弹既适于加农炮也适于榴弹炮,但是在加农炮上的效果要好些。
前面讲炮兵连的构成时,大家应该注意到:所有的炮兵连都是加农炮多于榴弹炮。看过各种炮弹的原理和用途,就会明白:那时候加农炮的使用率要远高于榴弹炮,所以加农炮的数量较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防御时,炮兵被用来轰击敌方攻击纵队或骑兵,杀伤敌方人员,打击敌方意志,弱化攻势。攻击时,炮兵可以动摇敌方阵线,为进攻部队创造突破的战机。无论进攻还是防御,炮兵都很少直接轰击对方炮兵,因为按照当时的火炮精度,一个炮兵连的阵地实在太小了,不足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火炮和人员进入发射阵地大概需要1~2分钟的时间;挂上前车准备转移阵地约需2~3分钟,较重的火炮行动相应较慢。火炮进入阵地之前,部分已经处于装填状态,所以第一轮发射历时很短。之后的射速则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弹种转换,人员伤亡等。通常情况下,每分钟2~3发的射速应该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如果不蘸湿,则有可能达到每分钟4发,这样装填手就要冒点儿险。
上面后三幅图都是来自南北战争时期,但是原理是一样的!
火箭是英军战场上的另一&ldo;秘密武器&rdo;。说是&ldo;秘密&rdo;,其实海军早就已经在使用火箭了。那时火箭的发射原理和现代火箭相仿,靠后部的装药燃烧产生推力,推动弹体前进。火箭的弹头从5磅到32磅不等,但是英国陆军采用的野战型弹头基本是6磅和9磅两种。弹头类型包括前面提到的实心弹和榴弹,此外火箭还可以携带燃烧弹、信号弹和照明弹。其优点是不需要用火炮来发射,射速就会火炮快很多,而且制造工艺并不比炮弹复杂。缺点就是精度太差。1806年,在boulogne,英国陆军首次使用海军型火箭。结果,原本瞄准港口里舰船的火箭全部都打到了码头上。因为这个缺点,惠灵顿曾一度拒绝使用火箭。不过,火箭能够对敌方的新兵和马匹起到一定的恐吓作用,所以滑铁卢之战又有了火箭参战。对于,此战中火箭的效果,惠灵顿曾经这样评价:&ldo;相对于敌方的炮火来说,我们的火箭对我威胁更大!&rdo;(rocketsputoredanrthanallthefireoftheeney)
下图:英军火箭
5、露营
强调速度的法军所推崇的机动概念自然摒弃了过去军队携带的沉重的帐篷、大量的行李和补给。1794年,卡尔诺制定条例要求军队放弃帐篷,全面改为露天宿营。而拿破仑更是喜欢让自己人住的艰苦一些。他说到:&ldo;一个士兵对疲劳和恶劣条件的忍受能力是他的首要素质&rdo;。拿破仑认为:帐篷对健康无益,士兵们应该住在外面,脚对营火,头部防风墙依灌木、土丘等障碍物而建。虽然军队对皇帝陛下的观点不完全同意,但是他们在露天宿营方面作得却很好。轻装行军在机动性上的巨大优势使得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到1800年行军帐篷在几个欧洲主流国家的军队中基本消失,露天宿营已经成为标准作法。只有普鲁士仍固执地将规模庞大的行李车队(是同期法军的8~10倍)保留到了1806年。
如此强度的行军不仅是对部队耐力的巨大考验,更是使鞋子损坏严重。要知道,当时供给军队的&ldo;大批量&rdo;生产的鞋子,不是用胶水粘的,就是简单钉在一起的,很少有认真缝制的。1805经过巴伐利亚时,大军团不得不从多个渠道获得替换的鞋子,包括:奥地利的军械库、巴登和符腾堡当地征用,甚至俘虏脚上的鞋。即使这样,仍无法弥补供应的缺口,只能靠修鞋勉强维持。因此,军中的鞋匠就变得非常宝贵了。只要情况允许,他们通常都不直接参加战斗。
给养
按各国军队条例的纸面上来看,军队的伙食水平要远好于普通百姓。法军士兵的每日口粮包括:1磅面包(0453公斤),4盎司肉(1盎司=2835克),2盎司干蔬菜,2盎司醋,1盎司白兰地。英军的给养基本和法军类似,只是把白兰地换成了1吉耳(142毫升)朗姆酒。俄、普、奥等国也都差不多。
可是实际情况下,各国军队的补给系统是无法完全保证上述的供应水平的,有时甚至完全中断。士兵们的伙食经常要依靠在经过的地方征用、偷盗甚至公开抢掠来获取。英军名义上是严格禁止抢劫的。然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惠灵顿和其他军官也要对抢劫睁一眼闭一眼。法军更是把抢劫系统化了。乌尔姆战役期间,拿破仑的几个军明确划分了各自的抢劫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