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思问道:&ot;你说什么?&ot;管丰忙垂首道:&ot;末将只是觉的,古大人对陛下忠心耿耿,她却还如此对你。谁不知道,布鲁克和威烈二城的军政事务,都是大人……&ot;&ot;管丰!&ot;古思打断管丰的话,愀然作色道,&ot;这种话当面不能说,背后更不许说,连心里也不准这样想!&ot;说罢甩下管丰,大跨步走出王廷。
管丰摇摇头,长叹一声,跟了出去。
云镜南的信在两天后也到了韩布手里。
蛮域城,天穹风卷云起,密密如兵阵,汹涌若江涛。唯有千年石碑,在风压乱草的荒原中纹丝不动。
韩布牵着战马,扶着石碑已站了半个时辰,若不是绊甲丝绦随风狂舞,几要被看作是一尊塑像。
卫士们不敢上前打扰,他们知道韩将军的习惯。
前年,云镜南和古思也曾经驻马此地,遥看城头&ot;韩&ot;字军旗。当时,韩布是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二人的,可是他手中只有几千人。一个改写历史的机会就这样错过。
&ot;古思是一只猛虎,我一旦离开蛮域,他就可能扑上来……势如破竹,直捣王城。&ot;韩布不知是第几遍在心中演算假想的未来。
铁西宁辖领数十城,靡下雄师数十万。这些,不过是漂亮的外表。
韩布很清楚,战事暴发时,全国能顶起局面的不会超过十五万人。王城有五万,蛮域有五万,剩下的分散在各处。
蛮域城防只要稍露空隙,古思兵临王城城下并非不可能。但另一方面,云镜南的来信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ot;好吧,就这样办!&ot;他的手终于离开石碑,&ot;把云镜南的信抄录两份,一份送往王城,一份送往固邦。另外,带我的一封亲笔信给杨远杨大人,他现在应该在前往固邦赴任途中。&ot;韩布选择赌上一把,把注全押在杨远身上。这位&ot;北路军第一虎将&ot;虽曾是明系将领,可也是明系中第一个拥立铁西宁登位的银龙骑将。
&ot;但愿杨远不负国家,也莫负虎将之之誉!&ot;固邦城,固国安邦。
城墙几经修葺,新砖覆在残墙外,层层叠叠。战火的洗礼使固邦成为那个年代修砌次数最多,墙体最厚的要塞。
它并不漂亮,整座建筑只是简单的弧角和直角,砖缝中冒出顽强的杂草。
没有一个士兵愿意伸手除去那些乱草‐‐这城砖,连同砖草,都注入了守军的感情,迎风而立,不惧风霜,正如一次次顽强的固邦守卫战凝成的军魂。当年驻扎此地的云武、古思等名将相继离去,固邦,是否还是一座不可攻破的神话?
大大小小六次攻防战,十二次修葺,使东面城墙厚达十米,即使是骑兵也能在城头上自由驰骋。
&ot;将军,兰顿人什么时候来?&ot;&ot;不管他们什么时候来,我们只要做好一切应战准备就好。&ot;杨远虽从军已久,却还是第一次站上固邦城头。在此之前,因为古思与明系的关系,除了杨不凡,明系将领都未长驻过东线。
杨远刚刚接到韩布的信,他比韩布预计的到任时间早了几天。兰顿人来得越早,他就越被动,因为刚刚接手一个要塞,有许多情况他还不了解。大部分手下都很陌生,这令他很难做出最合理的分工。而这些都需要时间,现在最需要的,是鼓舞士气。
&ot;我想,雪停之时,兰顿人就该出现了。到时候,叫他们领受一下北路军的厉害。对了,二勇,固邦的百姓都疏散了吗?&ot;那名叫&ot;二勇&ot;的军官司姓李,是杨远从北路军大本营带来的副将。
杨远是少数不设近卫营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常讥讽那些拥有卫队的将领:&ot;我只要面对敌人,而不是卫队士兵的后脑勺。&ot;而李二勇,其实便兼任起卫队长的职责。
他见杨远相询,遂答道:&ot;百姓们都不肯走,他们说宁愿战死城中,也不逃跑!&ot;&ot;有民心如此,何愁不胜?&ot;杨远既担忧又赞赏,道,&ot;二勇,看见了吗?
这就是战神古思驻扎过的地方。全民皆兵!这是否是一个统帅的最高境界?可惜我永远达不到。百姓是我们保护的对象,而不是利用的工具。&ot;李二勇看看自己的老上司,欲言又止。他太了解杨远孤傲清高的性格,&ot;身先士卒&ot;是杨远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平民在战争中伤亡更是杨远所不能容忍的事。
兰顿人还是来了,不过雪没有停。
秋高马肥在此后不再是出征的准则。自犁师那次冬初西征后,林跃在这年冬末再次选择了冬季出兵。
雪太大,守军甚至没看到数里之外兰顿人驻营。杨远的斥侯在发现敌军的同时,也发现自己回城无路。
这一战,原该是一场堂堂之师对决的攻防战,但林跃有意将它策划成一场奔袭,史上最大规模的奔袭。
这一战,观者惊心。
就算是古思守城,也不一定能挡得住。
林跃蓄势已久,从气候到战术,从冲锋次数到兵种配合,浑然天造,一气呵成。他在进攻才开始十五分钟便自信满满地道:&ot;我用了几年时间研究这场攻城战,而杨远只到任一个月。&ot;上百名铁甲骑士举着盾牌充当前锋,他们的战马鞍上都用活扣拴着一根长绳,长绳之后系着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