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是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成员国。
匈外贸的60%是在经互会内部进行的。经互会内一直保持着高度集中的封闭型的合作机制,各成员国之间只能在生产领域进行专业性&ldo;一体化&rdo;的协作。匈出口产品只能得到记帐卢布,无法获得用以
20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向西方引进技术的资金。
匈在1971年提出经互会各成员国也应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改革方案,遭到拒绝,使匈外贸改革增加了外部的局限性。
苏联在对匈的贸易中打着&ldo;一体化&rdo;的旗号多采取恃强凌弱的做法,匈苏外贸纠纷日益激化。
1974年涅尔什在评论经互会国家&ldo;一体化&rdo;时指出:&ldo;民族观点是客观存在,不能在&lso;国际主义万岁&rso;口号的基础上损害或忽视民族观点&rdo;。
&ldo;应该懂得&lso;一切协调&rso;的愿望只能导致&lso;一切不协调&rso;的实际结果。&rdo;
1这时期,匈主张改革的代表人物强调要求发展民族经济,主张同西方积极发展经济关系。
&ldo;忠于盟国&rdo;始终是匈外交政策的基本点。但这一时期,卡达尔又对其作了调整和充实,完整的提法是:我们党的政策的基本点是,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忠于它的盟国,同时也是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殖民地人民的朋友,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真正伙伴。这是同一政策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就是说,卡达尔把三个方面并列地纳入外交政策的&ldo;基本点&rdo;。
以1973年签订赫尔辛基欧安会文件为契机,匈积极开拓沟通东西方对话的机遇,小心翼翼地摆脱勃列日涅夫&ldo;有限主权&rdo;论的困扰,开展一系列独立的、符合民族利益的活动,为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这期间,匈牙利在发展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匈)
《社会评论》1974年第10期。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04
1966年11月,匈美两国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
1973年2月,匈美两国通过签订产权协定,解决二战前的资产问题。
1974年,匈美签订技术合作协定。
1978年1月,美国政府将二战时掠走的匈第一代国王圣。伊斯特万的王冠归还匈方。同时,匈美签订商务贸易协定,美从1978年起向匈提供最惠国待遇。
1967年,匈同联邦德国举行建交谈判,6年后,即1973年两国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1974年,匈同联邦德国签订了为期10年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1977年和1982年卡达尔曾两次访问联邦德国。
1973年,匈牙利加入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为匈打进了国际大市场,拓宽同西方国家贸易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0年代中期,匈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人先后出访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及北欧诸国,同上述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广泛的会晤和对话。
向西方开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拓宽国际大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的多元化。
1979年匈对经互会的贸易仍保持进口产品的434%,出口产品的476%的规模。
但对资本主义国家b的贸易额有了新的增长,与这些国家的总进口额已相当于1947年的13倍。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量的一半是运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联邦德国已成为仅次于苏联的最大的贸易伙伴,匈与它的贸易额占外贸额的10%。
其次是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法国和美国,分别占43%、38%、21%、22%bbbb和17%。
b匈为突破经互会的牵制,另辟蹊径,80年代已同130个
40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同74个国家签订了科技和文化协定。
创办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发行集资债券、股票,建立有价证券市场,引进外资、技术,实行定向出口产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手段和管理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是卡达尔向西方开放的又一个富有特色的创新。
1972~1988年匈创办合资企业240家,主要是奥地利和联邦德国,引进外资1988年底为24亿美元,1989年为3亿美元。
80年代建立的b有价债券市场发行股票总额累计2亿多美元。
向西方开放是匈经济改革的组成部分。如何看待评估当年这一改革举措呢?
1989年4月卡达尔接见记者采访时他稍感欣慰地说:&ldo;凡是我们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当我们之间的空气再度趋紧的时候我们仍坚持、甚至扩大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rdo;这里所说的&ldo;再度趋紧&rdo;是指70年代&ldo;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rdo;
逼迫匈经体改革刹车论战犹酣之际。
当他进一步回答记者&ldo;为什么我们不能摆脱别人,走自己的路&rdo;这一问题时说:&ldo;这是不能想象的。只要回忆一下南斯拉夫为争取独立自主的努力曾引起共运某些党什么样的反对就知道了。接着是1946年,同样也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千百万人,党内反对派,其中包括我在内都为此而奋斗过。后来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才站住了脚,但当我们相信形势有利于我们的时候,又发生了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假如对这一切掉以轻心,那就会阻碍我们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从苏联进口原料,而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原料,特别是能源。我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