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电子书 > 第131章(第1页)

第131章(第1页)

党的&ldo;13大&rdo;上,匈领导人希望用加强行政手段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来达到减少债务,加速技术发展,改造生产结构,降低通货膨胀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为此,仍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指标置于持续增长的方位上,结果适得其反,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社会的紧张局势加剧了。

&ldo;13大&rdo;制定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错误的,表现在:(1)过高评价前几年取得的成就和后备力量,没有考虑到生产力的落后状况;(2)为达到高指标诱发起借外债的新高潮和耗掉了国内的资金储备;(3)对社工党中央1984年4月决议未认真执行,延误时机,对改正经济上的错误缺少必要的政治坚定

21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性和力量。

&ldo;13大&rdo;

后的3年间(1984~198)

,匈经济大滑坡:1984年国民收入比1984年减少14%。1986年国民收入只增长b06%,而国内开支部分则增长32%,其中居民消费增长b27%,比原计划超过两倍左右。财政赤字创历史最高纪录,b达460亿福林,超计划一倍(原计划预算赤字为230亿福林)。

1987年初采取了冻结工资和物价的措施;为增加出口,特别是向自由外汇区的出口,将福林贬值10%,但均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外贸逆差日益扩大,外贸总额扶摇直上;1984~1986年两年外债增加40亿美元,1986年已是140亿美元,1987年剧增到177亿美元,1988年上半年已突破180亿美元大关。

每个匈牙利人人均外债1800美元,居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首。

1987~1988年每年需用30多亿美元对外债还本付息(其中仅年息要付10亿美元)

,占匈外汇收入的44~40%。

1988年到期的债务和利息达32亿美元,匈只有10亿偿还能力,还有22亿尚无着落,只好靠借新债还旧债,疲于应付。

匈银行行长告急说:在外债问题上,匈已处于危险境地。如果一个国家每年还本付息的钱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24~30%,那么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这个国家已处于危险的状况了。

1986年11月,社工党中央全会侧重研究匈当前的经济形势,但提不出解决的办法,显得束手无策。当时卡达尔指责许多人欺骗了他,特别指责银行行长和主管经济的中央书记对他隐瞒了实际情况。其实,卡达尔并非不清楚,只是不愿承认。他担心触及经济体制的问题会引起社会强烈的政治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14

反响。这次中央全会作出的决议空洞无物,且自相矛盾,对于党的行动和团结却起了消极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争论日益激烈,有人提出: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应由谁负责?

谁能承担摆脱目前危机的任务?

1987年4月,格罗斯取代拉扎尔担任政府总理。是年4月和7月,社工党中央召开两次中央全会,最后通过了《经济‐社会振兴计划》,提出3年内稳定经济。

1987年9月16~19日,国会听取和通过了总理格罗斯关于《经济‐社会振兴计划》的报告,其中最大的应急措施是提出征收20~60%的所得税和在东欧各国中首次征收增值税;其次,通过把价格提高24%来促进生产和消费。格罗斯强调要以政治改革来促进经济改革,为此国会通过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

自1988年1月1日起,消费价格一次性提高76%,属b于自由价格范畴的消费品比例已达到80%,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特别是占总人口14的230万的退休者的生活,几a乎徘徊在最低社会标准下。长期依靠补贴的亏损企业在严格执行《破产法》后不得不倒闭,失业工人已近4万人,他们转向从事极低廉的简单劳动,只能获取原先工资的一半。

匈牙利在这期间既没有对外经济贸易的长远规划和经济改革的战略原则,也没有全面的发展规划,有的只是一些就本身而言是重要的局部措施和不坚决的改革步骤。一些好的决议也未能变成现实。一些该解决问题的措施常常由于党和政府自己抛弃和拖延执行而不能实施。匈改革还有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即总体设想只是建立在商品的自由市场,而忽略

41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了劳动和资本的自由市场,也没有注意到国家的机构对经营的影响作用。对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领导人不是向市场引导,而是要各部门执行党政机构的指令,特别是加强计划性和强调社会利益。

这样一来,强化了40年代以来业已形成的官僚主义的行政机制,使市场经济的因素和措施同中央的指令并列,企业的独立自主只是形式,造成改革的停滞,乃至瘫痪。

80年代,匈经体改革决策指导思想上有4个问题值得今人探究。

(1)80年代以来匈领导人把经济状况估计得过于乐观,坚持在14~20年的时间内建成&ldo;发达的社会主义&rdo;。他们不愿意正视14年来已取得的生活水平不能持续下去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就使得他们所作出的决策与客观情况不相符合。坚持建成&ldo;发达的社会主义&rdo;的加速发展战略方针,坚持1968年改革框框不能突破的思想带有极大的主观盲目性,因此,也就无法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最终导致经体改革主体工程的倾塌。

(2)面对世界能源危机和国际市场恶化的环境,匈新经济体制未能做出适时的反应。匈领导层内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一种认为,计划经济本身就可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发生不利变化时不受影响,并且认为世界市场变化的影响是短暂的,可以等一等,待情况好转再做决定;另一种认为,世界市场变动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持续的,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考虑这种影响,把它计算进去,并及时作出适当反应。他们建议国内价格应与国际价格接轨,适当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