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这是有点麻烦。但如果你为了学院着想,接过这个烫山芋的话,只能让我们多一份感激之情。能避免把这件事公开于众,我简直无法强调这意义有多重大。不管对我们这个学院,还是对整个大学的女性来说,什么都比不上报纸上的恶意中伤、胡编乱造更有害。到现在为止,学生们看起来很靠得住。如果她们中有人走漏风声,我们现在也应该有所耳闻了。&rdo;
&ldo;费拉克斯曼小姐那个新学院的未婚夫呢?&rdo;
&ldo;他和费拉克斯曼小姐都是很规矩的。首先,这件事自然是纯粹的私事。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和费拉克斯曼小姐谈过话,她保证她和她的未婚夫都会严守秘密,直到整件事水落石出为止。&rdo;
&ldo;我明白了,&rdo;哈丽雅特说,&ldo;我们要尽全力处理这件事。有件事我想提个建议,有些过道的灯应该彻夜都点着的。这么大的一座楼,灯全点上巡查都已经很难;如果再摸黑,更是不可能的。&rdo;
&ldo;很有道理,&rdo;巴林博士说,&ldo;我会和财务主任说的。&rdo;
尽管这安排不尽如人意,但哈丽雅特还是把这个责任接了下来。
地狱一般的魔咒(1)
哦,我亲爱的克瑞斯特,不要伤心,
也不要因为这些复仇女神而胆怯,
就让这些女魔鬼们疯掉吧,
和她们所中的地狱一般的魔咒;
请不要把你高贵的念想变得,
跟她们的爱一样卑微,
对于她们来说,任何劝告都无济于事,
连上帝都无法纠正。
‐‐麦克尔&iddot;德雷顿1
1麦克尔&iddot;德雷顿(i插eldrayton,1563‐1631),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
2谢里丹&iddot;拉法努(射ridanlefanu,1814‐1873),英国小说家。
哈丽雅特&iddot;范内小姐,著名的侦探小说家,要在什鲁斯伯里学院里小住几个星期,并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研究谢里丹&iddot;拉法努2的生平和作品。这件事在学院上下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哈丽雅特的理由很充分;她确实是在为研究拉法努从容不迫地收集资料,尽管牛津大学图书馆或许并不是最理想的资料来源,但她必须为她在学院的露面找个理由,并且,牛津大学十分愿意相信,他们的图书馆是这个学者世界的中心点。在学术刊物里,她也能找到足够的资料,来应付媒体善意的打听,为她的工作进程做一个体面的答复。事实上,她白天在汉弗莱公爵1的怀抱里打盹,以弥补她晚上用来窥视各个过道占用的睡眠时间。在牛津大学里,她肯定不是唯一觉得图书馆里的旧皮革和中央供暖会让人嗜睡的人。
与此同时,她也为利德盖特小姐贡献了不少时间,帮她把混乱的校稿理清头绪。她们重新写了序言,根据作者惊人的记忆力,又恢复了被毁掉的段落;用新的校稿纸代替了那些面目全非的页面;参考资料里,五十九个错误和晦涩不清的地方被修正了;对埃克伯特姆先生的辩驳也被合并在文本里,辩驳也更丰满,更无懈可击。出版社的权威人士开始雄心勃勃地谈及这本书的出版日期了。
不知道是因为哈丽雅特的夜间巡逻,还是因为涉嫌圈子被大大缩小,或者因为别的原因,总之那位肇事者似乎感到了威胁,接下来的几天很少有事发生。其中讨厌的一件事是,教研室厕所的下水道被堵了。被堵的原因是,有人用根杆子,把什么东西的碎片坚实地塞进阴沟铁栅去了。下水道工人把堵塞的东西掏出来的时候,发现是一双编织手套。手套上有棕色油漆的污痕,但已经破碎不堪,无法辨认到底属于谁。另外一件事是,图书馆那对失踪的钥匙找到了,并引起不小的骚动。钥匙是在普克小姐的一卷幻灯片里面发现的。普克小姐把幻灯片丢在一间教室里,半个小时之后她要用它解释关于希腊巴昔农庙壁雕的一些评论。这两件恶作剧都没有带来任何发现。
1汉弗莱公爵(dukehuphrey)是牛津图书馆的最初捐赠人。
地狱一般的魔咒(2)
在哈丽雅特的面前,整个教研室都表现出那种谨慎小心、不带丝毫个人感情的尊敬。这种尊敬是出于学术传统赋予学者的一种使命。她们十分清楚,一旦官方宣布了一位调查人,那么这个人的调查一定不能受到任何干扰。她们不会强迫她听无辜的辩白,或者义愤的控诉。她们对待此事态度超然,几乎避而不提,尽量把研究室里的谈话控制在学院以及学术事宜上。根据礼节,她们也按次序邀请哈丽雅特去她们的房间享用雪莉酒或咖啡,很自制地不去评论他人。巴顿小姐也邀请过哈丽雅特,想让她评论一下《现代女性地位》,并向她咨询德国女人地位的情况。坦白地说,哈丽雅特并不赞同书里的许多观点,但这只是就事论事,并不带任何个人色彩;业余侦探职权这一尴尬的问题被两人心照不宣地撇在了一边。希尔亚德小姐也是这样,把她对哈丽雅特的个人意见搁在一旁,耐着性子和哈丽雅特咨询一些历史上犯罪的技术问题。比如爱蒙德&iddot;贝瑞&iddot;高德弗里阁下的谋杀案,还有传闻中埃塞克斯伯爵夫人下毒陷害汤姆斯&iddot;奥弗泊里阁下的故事。当然,这样的铺垫很可能暗含着什么精明的计谋,但哈丽雅特更愿意把这些归因于得体的谨慎的本能。
她和德&iddot;范恩小姐有过很多次愉快的交谈。这位学者的个性吸引着她,又让她极为困惑。她觉得,比起任何其他的导师,德&iddot;范恩小姐献身于学术更像是一种结果,并不是无忧无虑,自然平稳地走出来的;而是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召唤,这种召唤强烈到克制了其他可能的渴望以及方向。不知怎么的,她对德&iddot;范恩小姐过去的生活很好奇;但这并不好打探,而且她总会在突然间觉得,自己听到的闲言闲语够多了。她可以猜测出冲突背后的故事,但无法相信德&iddot;范恩小姐对她自己的受压抑毫无意识,也不相信德&iddot;范恩小姐对此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