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名将之死在线阅读 > 第174章(第1页)

第174章(第1页)

单骑阅塞(1)

三年任职期满,袁崇焕奉命进京朝觐,接受政绩考核。东林党人、御史候恂上疏建言:&ldo;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rdo;候恂知名度不甚高,但其准儿媳李香君,可谓光耀千古。候恂一生推荐过的官员无数,最着名的当属这两位:先是袁崇焕,后有左良玉。  袁崇焕因此得以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兵部下属四司,职方司主管判断军事形势,拟定军事计划,以及地图测绘,类似今天的总参。袁崇焕之所以进入该部门,固有人尽其才的考虑,但也与当时辽东的严峻形势不无关系:短短三年,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广宁等战略要点相继失陷,总兵这样的高级将领先后折损十四员,方面大员、经略袁应泰自杀。边情吃紧,兵部自然要&ldo;加强领导&rdo;。  当时广宁刚刚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贞仓皇逃入关内,山海关已成最后防线。对于时局,辽东经略王再晋有这样的判断:&ldo;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rdo;换句话说,他认为辽东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建议收缩防线,退保山海关。  廷议因此围绕山海关而争执激烈。都说山海关山海关,究竟那里地形地貌如何,是否适合防御,或者应该如何防御,袁崇焕心里没谱。关键时刻,他证实了《邵武府志》对其&ldo;明决有胆略&rdo;的性格描述,在谈到辽事人人缩首的背景下,上演了单骑阅塞的好戏。  明代官员跟唐朝差不多,除了节假日,每十天休一次假,所谓旬休,其余时间都要上班。可是忽然有一天,兵部新任袁主事神秘蒸发,一连几天没去坐班。无辜旷工连续多日,任何时候都不能容忍,可是部里派人上门寻找,他家人竟然也毫不知情。袁主事究竟何在?正在山海关一线,实地查看形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几天之后他重新出现在朝堂,谈起山海关战守便能滔滔不绝,并且夸下海口:&ldo;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rdo;  这句豪言壮语,随即将袁崇焕推上风口浪尖。按照道理,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六品主事,上面有部门领导员外郎和郎中,更有兵部首长侍郎和尚书,哪里用得着他出头?可在他的性格辞典中,从来没有退缩与回避这样的词条。他有的是主意,不惧刀山火海。  人气低迷,朝臣胆寒;此言一出,四座皆惊。袁崇焕再度遭遇火箭提拔,本官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具体任务是到山海关当监军。职方司主事不必决断,而监军尽管只是监察官而非指挥官,但毕竟已经离开朝堂,身处前线,关键时刻还是需要临机决断。  前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因为辽东溃败,已经革职听勘,等候处理。袁崇焕离开之前,特意前去拜访,寻计问策。熊廷弼的辽东策略&ldo;坚守渐逼&rdo;可谓英明,惜乎他本人&ldo;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rdo;,而拥有重兵的巡抚王化贞则&ldo;呆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rdo;两人性格不合策略也不合,离心离德,不败才怪。  一个是新官上任,急于施展,内心火热;一个是败军之将,生死未卜,感慨万千。当时的场面,一定很精彩。对于袁崇焕的踌躇满志,深知辽东三味熊廷弼自然不会简单苟同。他面试一般询问袁崇焕&ldo;操何策以往&rdo;,袁崇焕胸有成竹地对道:&ldo;主守而后战&rdo;。  这个策略类似&ldo;坚守渐逼&rdo;,也是袁崇焕战略思想的核心。此后他的种种罪名,都与之密切相关。  袁崇焕首先移驻山海关外的中前所(今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铺,经理前屯卫(今绥中前屯)事务。没过多久,便有驻守北山的湖广士兵溃逃。这种局面难不倒袁崇焕。他快刀斩乱麻,咔咔嚓嚓几颗人头落地,秩序随即恢复。当年六月,王在晋又命令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流亡的辽民。命令传来时,应该已经是下午。按理这并非救兵如救火的紧急任务,早一天晚一天都没关系,但袁崇焕还是一夜都不愿意等。他内心燃烧着火一般的激情,勤于王事而刻不容缓,接到命令便连夜开拔,穿越荆棘遍地虎豹出没的山岭,四鼓入城。消息传出,&ldo;将士莫不壮其胆&rdo;。

营筑宁远(1)

《明史本传》称袁崇焕以&ldo;边才自许&rdo;,这大约也算是文人的基本传统。正如陆游所谓的&ldo;塞上长城空自许&rdo;。然而内心激情澎湃、渴望建功立业的袁崇焕,很快就与顶头上司王在晋发生了矛盾。  王在晋虽然命令袁崇焕前出前屯,但他对辽东的基本判断并未改变,那就是辽东已无恢复可能,只能以山海关作为防御重心。中前所也好前屯也罢,不过是山海关伸出的小触角。然而山海关外的峰峦高于城墙,尤其是欢喜岭,正好居高临下。整个地势像口锅,而城池正好处于锅底位置。如遇战事,&ldo;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rdo;。怎么办呢?他建议在外围重新修筑一道边墙形成&ldo;重城&rdo;,北连山脉,南至大海,长约三十里,将一片石、欢喜岭这些险要都包罗其中,使之成为真正的天险雄关,不可逾越。  激情似火的袁崇焕闻听只是摇头。丢疆弃地,不图恢复,岂是臣子本分?他&ldo;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rdo;,此时更是不惜公开矛盾,直接上书首辅叶向高,陈述己见,丝毫不顾及长官的面子。  至少从形式上看,明朝官场的言路还是畅通的。朝廷并未因为袁崇焕是下级而将&ldo;举报信&rdo;转交王在晋处理。事关国防大计,内阁又不清楚实际情况,无法决定,帝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自请行边,前往实地查看,决定取舍。他召集大家一同商议,袁崇焕主张筑宁远(今辽宁兴城),阎明泰主张守觉华岛(今菊花岛)。最终由孙承宗拍板,营筑宁远,与觉华岛彼此犄角互相支援。山海关的死角,他也没有忽视,&ldo;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陆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rdo;。  王在晋还是不肯低头。因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觉华岛的防御跟山海关一样,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上疏抗辩:  &ldo;……今据山海道议,仍委本官招集辽人为兵,居住该岛,俟天寒冰结奴骑可驱,兵船难渡,或暂移于宁前之间。盖觉华岛去宁远城二十里,冻则履海如平地,非远洋巨浸之可拟也。&rdo;  辽东大寒,冬季冰封,觉华岛也难免后金骑兵的威胁。岛上水师也无法直接增援宁远,因为水师登陆,犹如旱鸭子下水,陆战毫无优势可言不说,还需要气象条件配合,如果风向不对,能否登岸都是问题:  &ldo;……若谓觉华岛犄角,岛去坼二十里,隔洋之兵,其登岸也须船,其开船也待风,城中缓急弗能救也。水步当骑,弗能战也,岛驻兵止可御水中之寇,弗能遏陆路之兵也。&rdo;  局势的演变证明,王在晋的担忧都是有道理的。当然,这并不能简单证明孙承宗和袁崇焕主张的错误。看看《中国历史地图集》你就会明白,宁远一城对于控制辽西走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欲守关门,必固辽西;欲复辽东,必固辽西,这个策略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不换脑筋就换人。孙承宗自请督师,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实际上是被挂了起来;袁崇焕升任永平道。按照惯例,总督下设一个或数个巡抚,巡抚以下也可以设一个或多个道员,由督抚与道员统御武将。  升官后的袁崇焕险些捅了篓子。根由么很简单,还是因为他过于&ldo;明决&rdo;。当时将军吃空饷十分普遍,已成流弊。袁崇焕奉命核实人数时,太过自信,一言不合,&ldo;立斩一校&rdo;,将一个下级军官正法。按照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中说的说法,这次袁崇焕杀了两个人,几乎引起全营士兵哗变。孙承宗闻听大怒,质问道:&ldo;监军可专杀耶?&rdo;袁崇焕无话可说,只得低头谢罪。  负责修筑宁远的武将祖大寿怀疑政策的持久性,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城池的形制规模都达不到设计要求。袁崇焕很不满意,于是便量化任务,明文规定城墙的高度与厚度,天启四年(公元1624),坚强堡垒宁远最终诞生。孙承宗随即上疏朝廷,声称&ldo;宁远可战可守&rdo;,&ldo;愿用崇焕指殚力瘁心以急公&rdo;,不愿用&ldo;腰缠十万之逋臣,闭门颂经之孱胆&rdo;。  孙承宗器重袁崇焕是可以想见的。他就任之初,便上疏皇帝,条陈当时军事指挥体制的种种弊端,主要是微观上以文制武,将军放不开手脚;宏观上朝廷遥控战守,经抚放不开手脚。有鉴于此,他主张&ldo;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rdo;。既然持此观点,那么&ldo;明决有胆略&rdo;的袁崇焕自会进入孙承宗的法眼。但久经宦海的他,并未忽视袁崇焕性格上的缺陷。激情像一枚硬币,同时具有正反两面。搞得不好,就会发生负面效应。孙承宗在奏疏中这样说道:&ldo;臣非谓袁崇焕辈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盖再三驳其议以尽其任事之心&rdo;。就是说,他看出袁崇焕既有慷慨的积极一面,又有&ldo;多事&rdo;的消极一面。为了历练他,重用归重用,对其不成熟的意见,还是要再三反驳。  无独有偶,关于袁崇焕,王在晋也有类似看法。只是孙承宗笔下的&ldo;多事&rdo;,在王在晋看来是&ldo;轻进&rdo;。他是这样说的:  &ldo;职属袁崇焕胆魄称雄,志力并矫,且其澡涤之襟期光明之心事迥迥逸群,职心重之,爱之。及崇焕对职曰:&rso;我不惜命。&lso;职应之曰:&rso;性命与封疆孰重。&lso;制袁崇焕轻进。职令其往前屯安插辽民,四鼓入城,夜行于荆棘,蒙茸虎狼潜伏之地,职未尝不壮其气,而深虞其轻进也。&rdo;  孙承宗具体都驳过袁崇焕的什么提议,很难一一举证,但至少后来给袁崇焕造成很大麻烦的锦州,就在其列。宁远修成后,当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和总兵马世龙带领一万两千兵马,巡防广宁右屯等地,类似武装侦察。结果一路下来,都没遇上敌军。回来之后,袁崇焕立即建言,恢复锦州、右屯、大小凌河与松山、杏山等地的城堡。老成持重的孙承宗没有同意。具体原因《明史》不载,但可以想见,当时的后金和孙承宗,都在试探对方。直到次年五月,火山的感觉逐渐淡漠,孙承宗才派兵分驻锦右等地,&ldo;缮城郭居之&rdo;。如此一来,宁远再度成为内地,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开疆将近五百里。宁远城更是&ldo;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士&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