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安之战(1)
公元前236年,赵国和燕国又掐了一架。赵国刚刚占了点小便宜,大战尚未爆发,黑压压的秦军,已经开近了赵国的国门。 此时的秦国,政局已经天翻地覆。秦王嬴政杀死嫪毐,安定了后宫;驱逐吕不韦,收回了相权。彻底收回权柄的他,正处于现在公文里常说的&ldo;内强素质、外树形象&rdo;的时期,决心先拿下实力最强、让秦兵屡次受挫的赵。 一句话,给你点颜色瞧瞧。 秦国此次出兵,有个冠冕堂皇的旗号:援救燕国。然而他们的进攻时间,却把握得相当精准而且微妙: 庞煖指挥大军刚刚打赵燕边境,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顺平境内,秦将王翦和杨端和所部,分别从上党出兵,攻陷了阏与(今山西和顺)、橑阳(今山西左权);庞煖推进到燕国的狸(今河北任丘东北)时,樊于期指挥所部从南阳(今河南修武)出发,拿下了赵国河间六城(黄河与济水之间);等庞煖攻克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三支秦军已经胜利会师,在邺城以及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的城头,插上了秦军的军旗。 且慢。邺城不是魏国的领土么?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邺城本来姓魏不假,但当时魏国不断被秦蚕食,领土遭腰斩,国已不国。无奈之下,魏国这才将孤悬在外无法固守的邺城,赠送与赵,算是做了个顺水人情。 赵军主力皆在庞煖麾下。当信史快马加鞭,将消息传到大营,庞煖虽然面不改色,但心里却十分震惊。秦军动作如此之快,势头如此之猛,实在出乎意料。大军出征,部队集结,粮草前运,都需要相当的时间,会留下很多的痕迹,而赵军竟然浑然不觉。 来不及多想,庞煖立即下令,全军掉头,对燕军设置好警戒,迅速回师,保卫祖国。 赵国和燕国掐了一顿,虽然获得了北方边境的几座城池,却丢失了南方、西方的大片领土,就是瞎子也能看出来,绝对是个赔本买卖。赵国的领土进一步萎缩,亡国的阴影越来越清晰。赵悼襄王又气又急,抑郁而终;主帅庞煖年事已高,再加上一路鞍马劳顿,疲惫不堪,积劳成疾,也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撒手西归。 所幸匆匆回师的赵军,最终遏制住了秦军的势头。 当时秦军出动三十万大军,一路猛攻;赵国组织二十万人马,节节抵抗。秦军人多势众,但远来疲惫;赵军人数略逊,却有地利之便。两军势均力敌,只好隔着太行山与漳河水对峙。 这当然不是秦王嬴政想要的结果。这是拨开吕不韦阴影以来的第一仗,他必须要打好打顺打出自己的威风。于是传令前线整顿部队,裁减无功将佐与老弱士卒,保留十万到十五万人,王翦、樊于期、杨端和三将合军,以樊于期为主帅,以期给赵军致命一击。 樊于期接到命令,随即整顿人马,调整部署。这次部署调整,整整费时一年,可见嬴政志在必得,樊于期也是摩拳擦掌。一切准备完毕,公元前234年,樊于期突然带领主力,向东迂回百余公里,绕过赵军的防守,从下游渡过漳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锋直指平阳。 平阳古城,就在今天的河北临漳以西二十五里处。赵军主力都在太行山‐‐漳河一线与秦军对峙,这里不是防御重点,兵力自然空虚。秦军以铁锤砸鸡蛋的态势,迅速拿下,然后继续推进,威胁武城,也就是今天山东武城县的西部。 一旦武城失守,赵国的南长城将彻底失去意义,邯郸将直接暴露在秦军的火力之下,国本动摇。 南长城值得单独说说。而要说起它,又离不开当时的交通条件。当时的道路,以都邑为中心向外辐射,各个都邑之间的连线,就是交通干道。道路之外,可以想象,森林更加茂密,山势更加高峻,河流更加湍急。离开那几条可怜的大动脉,真是欲渡黄河冰塞川、欲登太行雪满山,绝对的寸步难移。若非如此,张唐怎么敢于拂吕不韦的面子,不去燕国赴任,而东方六国合纵攻秦,又一定要碰函谷关之壁。 赵国的南长城,修筑于赵肃侯时期,是赵武灵王父辈的政绩。它修筑于漳河北岸,具体位置已经难于考证,有说法认为,它从今天的河北武安县西南,经磁县,到今天的肥乡县南部。苏秦游说赵肃侯修筑南长城,主要目的,无非是要拱卫洛阳通往邯郸的南北交通线。一旦南长城不保,秦军的滚滚洪流,便可一路向北。 正因为如此,扈辄立即带领主力,前来堵截。秦赵两军在平阳一带展开激战。结果一战下来,扈辄阵亡,麾下近十万将士被消灭。消息传到邯郸,赵国举国震惊。
宜安之战(2)
这时的赵王名叫赵迁。他就是那个婊子养的。他母亲生前干过娱乐业或者服务业,是&ldo;娼&rdo;,有据可查。扈辄所部,是赵军仅存的一点主力,好不容易才拼凑出来的。如今扈辄自己阵亡不说,还把麾下将士一起带入阴曹地府,赵国的江山,何人可佑?这时,有人提起李牧,这个混账赵迁在声色犬马之余,终于想起来北方边境还有这么一座活长城,随即下诏,让他即刻带领主力,星夜兼程,迅速南下,抵挡秦兵。 说李牧不受重视,原因即在于此。 长平之战不用他,还好理解,当时他尚年轻,资历官阶都不够;但是廉颇出走之后,还不用他,而用了跟廉颇年岁接近的老将庞煖,何故?用庞煖就用庞煖吧,他是合纵家,自然能说会道,口才肯定比李牧好,更能推销自己;可庞煖病死,还不用李牧,却用庞煖的副将扈辄临时顶替,怎么地也说不过去。 扈辄哪一点比李牧强? 无人可以回答。 就连司马迁,也把李牧记载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 可能你会说,北部边境也很重要啊。没错,边疆当然重要。就像现在的干部,上来叫提拔,下去是重用,两片嘴唇随便摇,随便你怎么说;可是边防再重要,能比得上位居中央、指挥全局么? 朝廷重视不重视,已经没有机会争论。李牧立即点齐主力,挥师南下,紧急灭火。 李牧所部精锐,是赵军最后的种子,是其血本所在。他们在对胡人的作战中,夺取了大量的战马,因而机动性很强。主帅一声令下,三军将士随即披挂整齐,扬鞭纵马,向南疾驰。马蹄溅起滚滚烟尘,上冲至天,几十里外都能看见。 秦赵两军在宜安附近相遇展开对峙。宜安在哪里?就在今天河北藁城西南二十五里处。《舆地记》称,&ldo;宜安城,李牧所筑。旁有土山,冈阜崛起,又有高台数仞,俗犹呼为李牧垒。&rdo; 秦军远来,利在速战。劳师远征,夜长梦多。就像平津战役时,傅作义将军对西援绥远的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的交待:&ldo;快去,快打,快回。&rdo;樊于期也希望这样给秦王交卷。李牧呢,上任伊始,似乎也应该来个短平快,抓个涨停板,给赵迁看看。然而这不是李牧的脾气。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 一个字,守。 李牧传令,筑垒布阵,坚守不出。宜安城就是那种情境下的产物。筑好营垒,安排好强弓硬弩射住敌阵,全军将士随即以此为依托,像在代地那样,每日操练不止。至于科目,也没有新鲜的,还是老一套,骑马射箭,冲锋布阵。 樊于期多次挑战,李牧只是一个臭不理。樊于期立即意识到,李牧要采取长平之战中廉颇对付王龁的手段。这一下,他皱了眉头。秦军再厉害,总得在交锋中摧毁敌人;赵军老是不接招,他又有什么办法! 有了。你学廉颇,那我就学白起。诱敌出击。 樊于期亲自带领精锐,猛攻肥下。这个地方离宜安不远。今天藁城西部七里处的肥垒城,就是当初的战场。赵军在这里,驻有人马。 肥下不是司令部,自然兵力不多。在樊于期的猛烈攻击下,损失惨重,防线岌岌可危。守将派出的求救使者,首尾相接,络绎不绝。但是李牧坚决不为所动。友军苦战,而我们整日里好吃好喝,光说不练,时间一长,将士们都有点吃不住劲。将军赵葱是赵国的宗室。他首先看不过去,出面建议,立即救援肥下,他愿意领兵出征。李牧看了赵葱一眼,说:&ldo;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兵家所忌!&rdo; 一句话,我偏偏要打破你的战役构想,不按你的节奏出牌。 《孙子兵法》里说得很清楚:&ldo;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rdo; 赵迁从邯郸得知消息,也派使者催促,希望李牧一剑封喉,一招制敌。李牧看樊于期已经攻击多日,差不多已经到了火候,这才下令升帐,召集部将,发布将令。 然而李牧的第一道命令,又让将军面面相觑。不是救援肥下,而是袭击秦军大营。 大帐里一直鸦雀无声。李牧的嘴角微微一动,随即把微笑掐灭,说:&ldo;秦军久攻肥下,大营必定空虚。此去进攻,必能一战而克!&rdo; 李牧接着发布第二道命令:派出少量人马,向左右发展,保障侧翼;等拿下秦军大营,主力随即兵分三路,中路迎敌,左右两翼埋伏,等待命令出击,夹攻秦军。 一切果然都在李牧的妙算之中。赵军多日不出,秦军早已习以为常。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李牧的铁骑,会突然出现在眼前。等他们反应过来,前沿阵地已经失守,他们已经失去了展开反击的最佳时机。很快,秦军的大营上空,就飘扬起了李牧的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