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名将之死在线收听 > 第75章(第1页)

第75章(第1页)

背水一战(1)

当时刘邦困守荥阳,年年难过年年过。韩信审慎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了&ldo;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rdo;的战略建议。从减轻荥阳前线的压力开始,最终达到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的目标。刘邦正是焦头烂额之际,自然是从谏如流。他拨给韩信三万人马,以张耳为副手,北上平定燕赵。  由魏地向东,第一个敌人是代王陈馀。此人跟张耳颇有渊源,值得一说。  他们俩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陈馀是魏地名士,张耳年轻时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年长,陈馀事以父辈之礼,关系相当密切,《史记》中的原话叫&ldo;刎颈之交&rdo;。陈胜起兵时,他们俩过去投奔,建议北上攻赵。陈胜遂派武臣为将军,陈馀和张耳为左右都尉,带领三千人马出击。区区三千人,面对赵国的广阔土地,当然是沧海一粟。可是他们非常幸运,遇见了着名的辩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史书上称他蒯通。蒯通此人,口才出众,一条舌头能抵万马千军,是个超级大忽悠。  蒯通与韩信最后的结局大有关联,所以不妨看看,他是如何动动嘴就拿下范阳的。  他找到范阳县令徐公,跟甘罗游说张唐一样,上来先是忽悠:&ldo;我听说您将要死,私下里很怜悯,所以来吊丧探望。同时还祝贺您,因为我而获得重生。&rdo;徐公施礼再拜,询问原因。蒯通说:&ldo;您当了十多年县令,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计其数。大家之所以没杀您,是因为畏惧秦法的严酷。如今天下大乱,人人都想杀掉您而成名。这就是我来吊丧的原因。为什么要祝贺您遇见我了呢?承蒙武信君武臣抬爱,派人问候我。我对他说,如果光靠强攻而占领城池,获得土地,那就危险了,但是我有办法不战而胜。他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呢?我说很简单。范阳县令徐公本来应该整顿人马操练士兵,积极备战,但他向来贪生怕死,肯定会第一个投降,你们大概会杀掉他。消息一传开,后面的城市必定要严防死守,仗就没法打了。不如厚待徐公,这样别人必然争相效法,因此千里之地,传檄可定!&rdo;  武臣采纳蒯通的建议,范阳不战而下。他让徐公到附近的县城郊外游玩,动摇其军心士气,三十多座城池随即望风而降。  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地武装纷纷称王,陈馀和张耳也拥戴武臣为赵王。赵王封张耳为右相,陈馀为大将军。后来李良奉命攻打太原,在井陉口遭遇秦军堵截,一时不得过。秦二世派人下诏书诱降,李良不敢相信,就转回邯郸搬兵,半路上遇见武臣的姐姐带着一百多人在外游猎。李良一看这么排场,以为是赵王武臣,赶紧下跪行礼。武臣的姐姐醉了酒,又不认识李良,不但不下车,还叫下人射他取乐。李良大为恼怒,追上去杀掉武臣的姐姐,再纵兵入邯郸杀了武臣,然后投降章邯。  张耳的名字真没叫错。他的耳目甚多,因此逃过一劫,又拥戴赵歇为王,迁居信都(今河北邢台北)。此时邯郸已在章邯手下,赵歇与张耳逃入巨鹿(今河北平乡)后,被二十万秦军包围得水泄不通。赵歇四处求援,但各地诸侯的援兵畏敌如虎,无一敢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预见了项梁覆灭命运的宋义。怀王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带兵五万救援,他到达安阳(今属河南)后,拥兵不前,整整逗留四十六天,最后被愤怒的项羽砍死。  这时陈馀在北部收拢常山一带的几万人,也在巨鹿外围。张耳多次催促行动,陈馀担心势单力薄,一直无所作为。张耳大怒,派张黡、陈泽出城责问道:&ldo;过去咱们是刎颈之交,现在大王和我危在旦夕,您拥兵数万,却不肯相救,还叫什么刎颈之交?!您如果言而有信,为什么不立即进攻,慷慨赴死?何况还有一两成胜算!&rdo;陈馀说:&ldo;贸然进攻并不能挽救赵国,不过是白白损失人马。我之所以没有赴死,是想最终打败暴秦,以此报答大王与张君。现在你们一定要我赴死,如同以肉委饿虎,有何意义?&rdo;张黡、陈泽说:&ldo;事情紧急,应当同死立信,哪里还有时间考虑那么多!&rdo;陈余说:&ldo;我可不想这样无意义地白死。&rdo;说完拨出五千兵马,让他们俩前去试探性攻击,结果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后来项羽夺取兵权,击败秦军,俘虏王离,巨鹿之围这才得解。赵国虽然得保,但张耳心里的恶气还没出来。想想也是,关系越密切,就越觉得受伤害。于公于私,这事都不能算完。张耳随即秋后算账,开城答谢诸侯时找到陈馀,责怪他不仁不义,见死不救,还向他要人:使者张黡和陈泽。张耳委屈,陈馀心虚之余多少也有点委屈。他说:&ldo;张黡、陈泽以死相责,我只好给他们五千士兵,先做试探性攻击,结果一个都没回来!&rdo;张耳哪里肯信,以为陈馀杀了他们,一再追问。陈馀情理有亏,无奈之下,只好摆出撂挑子的姿态,希望以此解围:&ldo;想不到您心里这样怨恨我!您难道以为我贪恋大将军的职位吗?!&rdo;说完解下印绶,掷还张耳。

背水一战(2)

这个局面张耳可没想到,因而不知所措,没有立即接受‐‐这说明,他并没有跟陈馀彻底决裂的打算。陈余呢,假装起身入厕,以便缓冲情绪。没想到这个小机巧误人误己。他一离开,幕僚立即对张耳说:&ldo;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现在陈将军给您印绶,怎能不接受呢!&rdo;张耳如梦方醒,立即收了陈馀的兵权。陈馀从此无所事事,经常与军中最要好的数百人,在河上泽中渔猎,聊以度日。  好朋友就此决裂。这事因此成为典故,常入诗文被人吟咏。比如诗僧贯休笔下,就有这样的句子:&ldo;谁道黄金如粪土,张耳陈馀断消息&rdo;,感叹其情谊无法经受利益的考验。  客观地说,此事陈馀责任更大。但他并非毫无道理。只能说项羽的勇猛超乎常人。要知道当时逗留城外的,还有张耳更加亲近的人:他的儿子张敖,从代地收罗几万人马,但同样不敢行动。亲生儿子尚且如此,何况陈馀!  问题是陈馀后面的行动太过出格:项羽入关中后,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其中赵王歇改封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县);张耳为常山王,国都还在信都,只不过改了名字,叫襄国。这事谁都能接受,惟独陈馀不能。怎么说呢?我们能容许远方不认识的人当皇帝,却不能容许周围的熟人涨一级工资;我们会当着镜头为藏羚羊慷慨解囊,轮到赡养父母,却跟兄弟姐妹斤斤计较。  所谓远程关怀。  此时陈馀就犯了这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为他不曾追随项羽入关,所以只得了南皮三县为候。他说:&ldo;我跟张耳同样的资历,凭什么他当王,我为候?&rdo;于是勾结齐王田荣,借兵攻打常山。张耳不支投奔刘邦,陈馀占领常山,拥立赵歇为赵王,自己为国相、代王。  韩信大军将到,陈馀赶紧派代国国相夏说组织防御。夏说将防线设置在阏与,当初赵奢一战成名的福地。  然而夏说不是赵奢。韩信才是。他没费多少力气,就击溃代军,俘虏夏说,然后乘胜推进;陈馀见势不妙,跑到赵国,以成安君的身份出任大将军,统兵二十万,防守井陉口。井陉口在哪里呢?就是今天河北鹿泉市获鹿镇西部的土门关,是太行山里八个着名的关隘之一,地势非常险要,西部只有一条狭窄的驿道通过太行山,两辆车或者两匹马,都不能并行。  赵王歇当初是张耳拥立的;那二十万赵军中,想必也有张耳编练的士卒。如今要刀兵相见,不知张耳是何心情?尤其是曾经为刎颈之交的陈馀,如今又是敌方主将。  陈馀下令,将部队摆成进攻阵型。广武君李左车说:&ldo;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又有张耳加盟,气势正盛,锐不可当。井陉口道路狭窄,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同列,行军数百里,粮草必定远远地落在后面。请拨给我三万精兵,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寨壕沟,加高兵营围墙,坚守不出。韩信进不能战,退不得回,四处荒野,无粮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必定能悬在您的将旗之下!&rdo;  陈馀此人号称儒士书生,书大约都读进了狗肚子。当初攻打张耳时没有想起义字‐‐彼时不公在于项羽,有本事应该找他算账‐‐这会儿倒想了起来。他坚持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坚决反对:&ldo;兵法上说,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它,一倍于敌就与之交战。韩信兵力号称三万,真正能作战者不过数千。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士卒疲惫,我们却避而不击,要是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又将如何应付?消息传出,各路诸侯觉得我们软弱可欺,都会攻打我们的!&rdo;  这个态度被韩信探听得知,他非常高兴。赵军本土作战,有主场之便,他得速战速决才行。于是立即引兵前行,离井陉口三十里扎营。此时两军之间隔着绵蔓水,就是今天的绵河。半夜里,韩信挑选两千轻骑,人手红旗一面,命令他们抄小路悄悄埋伏到山坡里,一旦发现陈馀大军出击,就迅速冲入赵营,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  黎明时分,韩信传下将令:&ldo;今天随便吃点早饭,等打败赵军之后全军会餐!&rdo;仗还没打,先说大话,谁都不敢相信。距那时两百八十多年前的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齐晋两国在鞌(今济南西)爆发战争。齐倾公也有类似的豪言壮语,要&ldo;灭此朝食&rdo;,打败晋军回来再吃早饭;结果呢,自己好险当了俘虏。将近四百年后,关羽表达类似的决心,温酒斩华雄,算是实践了诺言,但此时韩信手下的将士,谁能知道?他们不敢相信,又不能拂主将的面子,只好假意点头,诺诺称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