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种仪式一般只有近亲会来祝贺参与,韩家亲戚其实挺多的,不过好像到场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吴氏的娘家人都没有露面,小渠觉得还挺反常的。
不过现在人那么多,她可不会傻到去问别人,在她看来,就吴氏的人品,既然在大柳村里都不大好,估计那些亲戚也都走动的少。
等张氏把小婴儿抱出来交给接生的稳婆二柱娘后,这洗三就算是开始了。
当然了,要是按照正经的流程,其实洗三是很隆重繁琐的,只是因为这韩家重孙辈出来的第一个是个女娃子,古代人大部分都比较重男轻女,尤其是吴氏张氏心里都非常不痛快,所以一切就都简化了。
本来第一步应该是上供果食物祭拜神灵,由于条件有限和吴氏的抠搜,这一步直接跳过,就到了添盆。
所谓的添盆,就是亲友们依照尊卑长幼的顺序,往准备好的盆里添一勺清水,有的人会添一些钱币、桂圆、红枣等物件,各凭条件和心意不等。
大家添什么,接生婆就说哪一类的祝福语,比如添清水,收生婆就会说:“长水流,聪明伶俐”,添红枣、桂圆,收生婆就会说:“早儿立子,连生贵子”,添钱的话,收生婆最为高兴,因为洗三礼仪结束之后,盆里的钱币是归收生婆所有的。
这重头戏第一个添盆的人当然是吴氏张氏,不出意外的,她们一人给添了一个铜板。
剩下的就是大郎媳妇的娘家人,孟家妯娌了,而她们自然是啥都没有带,就给添了一勺清水。
看的围观的婆子媳妇们都是一阵撇嘴。
吴氏和张氏虽然生气,却也不能够在这种场合发作,只能是各自生闷气。
那些韩家的亲戚,邻居们各自也都添了一些桂圆红枣铜钱之类的东西,基本上没有添清水的极品人家。
之后就是响盆结尾给婴儿打扮,一套下来倒也无波无澜,最后那些添盆的东西也就归了二柱娘。
小渠看的有些失望,以为这洗三有啥热闹看呢,其实也不过如此,压根就没有她看过的那些小说里写的那么精彩,尤其是这仪式,确定不是在闹着玩?也太简单草率了吧?
收拾了盆子,就到了开饭时间。
堂屋里摆了三桌,两桌是男客由韩老头和儿子们陪着坐了,剩下一桌是女客,则是由吴氏带着张氏招待。
饭菜倒也挺丰富的,每一桌都有一盆干豆角炖肉片,红烧鸡块,红烧大鲤鱼、拍黄瓜、清炒土豆片、凉拌倭瓜丝以及酸菜汤,主食是三和面面条。
这洗三礼的习俗就是主食得吃面条,至于为啥?反正小渠问了一圈也没问出来,据刘氏说,这习俗是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
虽然晌午的饭菜挺好的,可是韩家的女眷们都是不能够上桌的,就是男娃们也都没凑上去,只有大郎被允许陪着老丈人孟富贵坐了。
小渠憋屈的坐在灶台后面端着一小碗清亮亮的面条,不由自主的瘪了下嘴。
在旁边吃的吸溜个不停地六郎见了暖心的安慰道:“渠儿,别难过哈,晚上我们就能够吃得着了,不是还有那老些鱼吗?天气热,鱼放不住,奶肯定会让煮来吃的。”
六郎显然是误会了妹妹是因为没吃上好吃的在难过,小渠也无从解释。
她其实难过的是,为啥她们这些女人的地位就要低人一等,来客人了,家里的媳妇们就要躲在厨房里吃饭呢?
是她们不能够见人吗?
不,其实不是的,这其实是封建社会一种病态的形成,认为男尊女卑,女人就该是这种状态的。
小渠往嘴巴里塞了一口没啥味道的白水面条,心里想着,她得怎么做,才能够让自己以及这些女人堂堂正正的走到人前去呢?
小渠低头吃饭的空挡,韩家大门外就有了动静,乔氏赶忙放下碗筷往外头张望:“是大郎他姑姑来了。”
刘氏钱氏也都顾不上吃面条了,妯娌几个都急步迎了出去。
不管他们家跟韩翠花有什么矛盾,在这种日子里,来者是客,给人脸面也是给自家留脸面。
小渠紧扒了两口把碗里的面条吃完,也跟着大人们跑了出去。
她感到纳罕,大家的饭都吃的差不多了,这韩翠花咋这个时候才来呢?
小渠出去的时候,韩翠花正带着儿子韩王金海同乔氏寒暄呢。至于王忠倒是没有看见身影,当然了,韩翠花母子也是空着手来的。
小渠就撇了嘴,心里想着,这个韩翠花真是比吴氏还要极品。自己的侄子家里有喜事,不说拿多贵重的礼物吧,最起码也得表示表示吧?
她倒好,竟然也好意思就那么登门了。小渠想了一下,就惊愕的捂住了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