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她有多大把握保证楼家不会有事,而是因为她能百分百确定那位钦差大人的日子一定很不好过。
这会儿,钦差大人一定很想立刻把所有的&ldo;人犯&rdo;拉到刑场上去砍了吧?
可是不行啊!这么大的案子是一定要公开处刑的,所以他必须留出一两天的时间来把消息传遍全县,免得到了行刑的时候没有人前来观看。
不但如此,他还要保证那些&ldo;人犯&rdo;在行刑之前务必活着,尤其是那些书生们,一个都不能死!
俗语叫作&ldo;夜长梦多&rdo;。多等这两天,任何变故都有可能发生,可是他们不得不等。
郑娴儿想到钦差大人此刻又焦躁又憋屈的样子,就觉得心里那叫一个舒坦啊!
不过,郑娴儿也不是那种盲目乐观、自欺欺人的傻货。
她心里很清楚,即使已经出现了&ldo;变故&rdo;,楼家众人此刻仍然是凶多吉少。
想想看啊:京城里已经出了大事,上头说不定已经改天换日了,可是钦差大人和曾巡抚非但不肯就此收手,反倒要提前行刑,甚至不惜破坏&ldo;正月不杀人&rdo;的规矩,这是什么缘故?
不用问也知道,必定是上头还有人压着!
比如,楼老爷子口中的那个&ldo;林老贼&rdo;?
最明显的一条线索就是,在编纂诗集的时候出了大力气的那位林先生,案发之后就像忽然隐形了一样,完全没有了任何的存在感。
这其中有什么文章,就算是傻子也能看出那么一点半点来!
郑娴儿用自己对朝政少得可怜的一点了解,硬是把这桩案子的来龙去脉猜了个七七八八。
剩下的,就只能静观其变了。
正月二十二这天,城中百姓刚刚吃过早饭便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直奔城东校场。
之所以奔向校场而不是刑场,是因为……城里根本没有刑场。
不但没有刑场,桑榆县如今挂名的刽子手也就只有一个,甚至连一把像样的刀也没有。县衙里能称得上&ldo;刀&rdo;的,只有平时挂在官差们腰里的那十几把薄薄的大刀片,切菜估计可以,砍脑袋肯定够呛。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桑榆县是个很平静的小县城,数十年来从未出过什么非斩不可的江洋大盗‐‐何况就算是出了江洋大盗,也要报上去由府衙处置,哪有在这小小县城里就地斩杀的道理?
此次反诗一案,案情之重、审理之快、处刑之草率,别说桑榆县千余年来闻所未闻,就是整个大周皇朝境内,先前也从未出过类似的事。
十余名书生满门抄斩,加起来那可是数百口人啊!
在这小小县城,随随便便就这么砍了?
要不咋说人家钦差大人有魄力呢:没有刑场,就把校场收拾出来征用;没有刽子手,就让官差们担当;没有砍头用的刀,就快马加鞭去府城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