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帝国的尽头上 > 第18章(第1页)

第18章(第1页)

共和百年,中国仍在进步途中武昌起义刚刚发生,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1911年10月11日,《纽约时报》就披露了这一消息,一艘日本军舰舰长给日本外务省的报告说:&ldo;有迹象显示,这次发生在清国的起义是一次组织严密的革命行动。……目前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了革命军方面的优待,食物供给得到保障。&rdo;就是这一天,孙中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当地报纸看到了&ldo;武昌为革命党占领&rdo;的消息。10月13日,《纽约时报》刊出详细新闻《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其中说:&ldo;这是一个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有计划的革命运动。如不发生意外,著名的流亡革命家、反清革命领袖孙中山可能被推选为民国总统。&rdo;然而。我们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中读到这样一个细节,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时,46岁的孙中山正在丹佛市的一家卢姓中餐馆打工,端盘子,他最初并没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同样的起义至少有过十来次,他没觉得这次有什么胜算。何况不久前,他已接到黄兴的电报,武昌新军必动,请他速筹款应急,他有心理准备。

10月14日的《纽约时报》不仅有多篇有关武昌革命进展的新闻,还有《孙中山贷款闹革命,秘密计划大曝光》的长篇报道,披露了孙中山与英国银行家的来往信件。记者笔下的&ldo;清国革命领袖孙中山&rdo;‐‐&ldo;身材纤细、体形矮小,具有学者风度。多少年来,他一直都是满清王朝统治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个时候开始,他的头颅就被大清政府重金悬赏,然而他却能够一次次逃脱大清政府编织的追捕网,并且悄无声息地周游世界,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指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建立一个共和制的新中国。&rdo;®当天的《纽约时报》社论说:&ldo;过去反清运动是很反动的,特别是激烈排外,矛头指向外国人。这次却大不为然,革命领导人一开始就表示尊重外国人的权益。在革命运动中心的省份,临时政府还采取民主政制的雏形,都是很有意义的情况。&rdo;同一天出版的纽约《商业财政纪事》周报,也有同样的判断:&ldo;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满清政权可能要垮台了。这次革命在重要的湖北省爆发,明显的经过领导人精心策划,当地军民都予以热烈支持。首府武昌陷落,汉口和汉阳也不费吹灰之力就被占领……至今还没有一个外国表示要阻止这场革命。如果外人要改变目前局势和将来局面的发展所做的努力,规模要很大和严峻。所以,只要外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就不应当采取任何干涉行动。&rdo;

确实,10月12日,革命党人就以&ldo;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rdo;黎元洪的名义,照会汉口各国领事,表示起兵的目的为推倒专制政府,建立民国,同时,维持世界和平,增进人类幸福。照会共七条。包括: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造之条约,皆继续有效;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内各国人民财产,均一律保护;所有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各国如有助清政府以妨害军政府者,概以敌人视之,等等。作为回应,日、德、法、英等国驻汉口领事很快也张贴了&ldo;严守中立&rdo;的告示。

10月25日的《纽约先驱报》、26日的《世界日报》、28日出版的《展望》杂志等都对革命党人的表现大为推许,对此次革命的前景表示乐观。《世界日报》回顾了中国自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以来的历史,认为,&ldo;整个世界不得不正视这次运动。中国的革命领导人在过去十五年内,学了很多东西。而满清朝廷对立宪所做的一点努力,又助长了民族运动。而这个运动却又可能导致清廷的解体&rdo;。

与美国舆论的热烈相比,美国政府则要冷漠得多。10月18日孙中山给美国国务卿诺克斯写信,请求秘密会谈,也没得到回应。

到12月9日,在金融、工商、政界很有影响的《美国银行家》杂志乐观地断言,清王朝的覆灭是不可挽回了,&ldo;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应准备争取在亚洲市场上的适当贸易,加强对这个前进中的伟大民族的影响。这个民族具有无穷尽的商业、工业、金融、教育、道德和智力发展的潜力。在一个新的启蒙时期,中国无疑将在未来20世纪的历史中扮演一个极重要的角色&rdo;。

此前,《亚特兰大宪报》10月14日也曾表示,这场革命如果成功的话,&ldo;中国的进步,无可限量&rdo;。民国元勋黄兴的女婿薛君度为了写一篇《武昌革命爆发后的美国舆论与政策》的论文,查阅过大量当时的美国报刊,使我们今天方便听到这些声音。共和代替帝制,这当然是个巨大的进步,尽管百年后遥望武昌,中国仍在进步的途中。

殊途同归

晚清中国从改良运动到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人物,毫无疑问是康有为、梁启超、张謇、袁世凯和孙中山。1895年是一个分界线,这一年泱泱大国被东方的一个蕞尔小国击败,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良心尚存的中国人无不痛心疾首,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民族的处境。我们都知道,袁以外的四个人后来走了不同的道路,从这一年开始,张謇回家乡南通办实业,埋头苦干、实干,在本土走出了一条通往现代的大道;孙中山在遥远的异乡组建了革命团体&ldo;兴中会&rdo;,踏上推翻清政府、创立共和的革命之路;康有为、梁启超师生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则直接推动了三年后的百日维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