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作案人挑选犯罪对象是随机的,逮谁是谁不挑不捡。
2、
绿色文件夹里是派出所的调查记录。
梧桐路案发后,片警对梧桐路两侧的居民进行了逐户走访和海量调查,虽然梧桐路上的居民楼不多,但对于警力一向捉襟见肘的派出所来说,工作量也够他们一呛。调查用了3天时间才结束,所以那晚小芳没给我看这份记录。
他当时也没见着。
起草和整理这份材料的人一定是个经验丰富的家伙,搁古代,就是个典型的刀笔吏。
他首先介绍了梧桐路上主要居民的情况,常驻人口多少,暂住人口多少,重点人口多少,以充分显示此项工作的强度和难度。
继而,对为数不多的4名重点人口的情况做了介绍。所谓重点人口,是指有犯罪前科的居民,这些人通常都会被辖区派出所记录在案,一旦辖区内发生刑事案件都会被片警格外关照,肯定连着几天都睡不好觉。当然,也有借此机会跟警察混成哥们的,去派出所比回家还熟,谁都认识。
从这份材料上看,4名重点人口基本上没有作案嫌疑。
其中1个外出经商,半年未归。1个外出打麻将,被兄弟派出所抓赌时逮个正着。1个骑摩托车摔断了腿正在养伤。还有1个目前正在医院待产,她是个女的。
案发当晚,因为天气恶劣,自黄昏时就开始刮风,后来还下了雪,基本上没有人在户外闲逛。加上夜深又没提前通知,所以没什么人注意到窗外有人在杀人。广大人民群众都拉了窗帘猫在家里看电视睡大觉。
但也有例外的。
一个长期失眠通宵创作的夜猫子型无业文学青年,于当晚24时整许听到窗外有人喊叫,探头张望了一下,天太黑,什么也没看着。之所以时间这么清楚,是因为他当时正在上网,跟qq里一个女孩畅谈创作感想,那女孩反复强调12点下线,果然言出必行。
还有一个刚当了爹的机关干部,夜里被老婆踹起来给孩子喂奶,也听到了窗外的喊声。
仅此而已。
派出所向所有走访对象出示了死者的照片,从户籍档案上找到的。
有47名受访者表示见过死者。这个数字应该没有水分,因为这47人中不包括老眼昏花看谁都象自己家孩子的老头老太太。
整个调查报告基本上就这些内容。
梧桐路是白梅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而见过她的受访者居然只有40余人,让我觉得很无奈。
她是个很漂亮的女人,足以给人留下印象。
我注意到一点,47名声称见过死者的人中,有近14的人是同一单位的,和平区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