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与生命中经历过苦难的人特别有关。我真的认为《棚屋》可能成为疗愈与鼓励的根源,它将不会是你所期待的,它也许会令人不舒服,而且绝对不符合传统,但我百分之百推荐这是本值得一读的书。‐‐苏珊娜&iddot;克拉克(公共神学研究者)
★这本书会挑战你,不管你的信仰与期待是什么。‐‐珍&iddot;彼得森(美国读者)
★《棚屋》从一个吸引人的犯罪悬疑故事开始,但后来变得更丰富。书中传递的讯息是举世皆然的真理,这些真理透过故事来传达是如此美丽……书中主角有许多情感上的伤口有待愈合,而当主角找到疗愈的道路时,身为读者的我也找到了。‐‐珍妮特(美国读者)
★这是我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 ‐‐乔丁&iddot;福斯特(12岁小读者)
★是最近泪腺松弛了吗?读这本书,我哭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地狱,当你逐页阅读,这本书或许也会将你从那样的地狱中救出来吧!‐‐本书日文版编辑
★《棚屋》是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不管你是否曾历经人生重大的困境或疑问,本书都能带给你极大的启发与抚慰。‐‐胡志强(台中市长)
★心理学家认为宽恕是德行中的德行,会原谅、宽恕他人的人可能是最快乐的人。《棚屋》的作者就是要帮助我们更快乐,并且能将快乐与他人分享。‐‐黑幼龙(卡内基训练负责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失落,有着我们自己的&ldo;棚屋&rdo;……如果一直拒绝回到内心所害怕的&ldo;棚屋&rdo;,就无法让生命感受到希望、热情与爱……若我们愿意以爱与良善回应创痛遭遇,疗愈便能发生。‐‐苏绚慧(台湾马偕医院协谈中心心理师)
★悲剧并不能提炼救赎,苦难,也往往成为隔离人的厚厚的墙。《棚屋》想做的,是化解这堵墙……这部小说为人类在苦难中的孤独、困惑、愤怒与呼求,提供了一个清晰可信、诚恳欣慰的回应。‐‐彭蕙仙(作家)
=================
前言
当某人宣称自己与上帝共度了整个周末,而且是在一间棚屋之中,谁会相信呢?然而这就是《棚屋》的故事。
从去田里帮邻居捆干草喂两头奶牛算起,我和麦克相识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那会儿,我和他就像当下孩子们所说的,总&ldo;厮混在一起&rdo;,同喝一杯咖啡,或者我来一杯热腾腾的印度拉茶加豆奶。我们俩谈话时感到由衷的快乐,笑声不断,偶尔也会感动得掉下一两滴眼泪。坦率地说‐‐要是你懂我的意思‐‐我们越老越喜欢混在一块儿。
他全名叫麦肯齐&iddot;艾伦&iddot;菲利普斯,大多数人都叫他艾伦。这是他们家族的传统:男人最前面的名都一样,通常人们称呼中间的名。这大概是为了避免有装腔作势之嫌的&ldo;一世、二世、三世&rdo;或&ldo;老麦肯齐、小麦肯齐&rdo;等称呼。对于自称朋友来套近乎的电话推销员,这个法子倒很有效。所以他与祖父、父亲以及长子一样,拥有指定的名字&ldo;麦肯齐&rdo;。关系普通的人都这么称呼他,唯有他的妻子南,以及一些极亲近的朋友才叫他&ldo;麦克&rdo;。不过我也曾听见个别素不相识的人对他嚷嚷:&ldo;哎,麦克,你是怎么开车的?&rdo;
麦克出生于中西部某处的一个农家。在这个爱尔兰裔的美国家庭里,少不了生老茧的手和严格的规矩。他那身为教会长老、过于苛刻的父亲,尽管看上去很虔诚,背地里却是个酒鬼。他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喝酒,比如天老不下雨,或者雨又来得太早等等,其实下不下雨他都是如此。麦克极少谈到父亲,但一旦提及,他的脸上就如退潮一般没了表情,只剩下阴沉、呆滞的目光。从麦克对我说的几件事来看,他老爸不是那种喝醉之后便乐陶陶入睡的酒鬼,而是打了妻子再恳请上帝宽恕的狠毒卑鄙的小人。
十三岁时,在一次青少年信仰复兴活动中,麦肯齐万般无奈下向一位教会领袖敞开自己的内心,忆起了有关父亲的一切。受这一时刻坚定信仰的激发,麦克流着泪忏悔说,他不止一次目睹喝醉的父亲失去理智般毒打妈妈,自己却一直袖手旁观,没去帮一帮她。令麦克想不到的是,听他忏悔的人与父亲是同事,两人在一起主持教堂仪式。回家的时候,父亲正站在房子的前门廊上等他,妈妈和姐妹显然都不在家。他后来听说,她们被送到梅阿姨家去了,为的是方便父亲自由地就尊严问题给胆敢背叛的儿子一次教训。差不多整整两天,他一直被捆在屋后的大橡树上。父亲每次从醉中醒来,放下酒瓶,都会一边念《圣经》,一边挥舞腰带抽他。
两个星期后,等到终于能抬脚走路,麦克就从床上起来,离家出走了。不过在离开之前,他将老鼠药放入了农场里能找到的所有酒瓶,然后从户外厕所附近挖出一只满是泥土味儿的小锡盒,里面有一张全家福,照片里大家都眯着眼睛,仿佛在迎着太阳,父亲则远远站在一边;一张一九五○年路克&iddot;伊斯特的新秀卡;一个装过约一盎司&ldo;玛姬&rdo;香水的小瓶,他妈妈只搽过这种香水;一卷线和两根针;一架银色的美国空军f-86喷气式模型小飞机;此外,还有他所有积蓄,共十五元十三分。他蹑手蹑脚回到房子,在妈妈的枕头底下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ldo;希望有一天您能原谅我。&rdo;父亲刚大醉一场,此时正鼾声如雷。他发誓永不回头。他也确实做到了‐‐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再也没有回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