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以后,太子经常对案件进行审理,主管官员认为太子只是仁慈,所以,只把想要从宽发落的案犯的案子交给太子。但有一次,主管官员呈上了一份建康县令审判的一件诬告人诱骗人口的案子,案子翻过来后,县令认为太子之仁慈,若审理此案必会从轻发落,就只将诬告人打了四十下屁股。太子审理后,道:&ldo;他要是犯了罪,便应该全家妻儿同受刑罚,如今只是宽大不按罪判刑,难道可以轻罚了事?&rdo;下面人问该怎么罚,太子道:&ldo;罚他去服冶铸劳役十年。&rdo;
后来诸多官员才知道,太子虽然仁慈,但对于故意犯罪之人却很严酷。由此也明白了,太子除了仁慈之外,还有智慧。
522年,昭明太子的叔叔萧憺去世。按照旧礼仪,长辈死后,东宫在丧礼方面不能和旁系发生关系,也就是说,昭明太子不得对叔叔的死有任何表示。一切文书信件都要按照平常的样式进行。昭明太子觉得这种规定很可疑,他跟太子仆刘孝绰谈论此事。
刘孝绰说:&ldo;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张镜的《东宫仪记》所赐。其中有这样一条:朝廷有发哀出丧的事,东宫停止奏乐一个月以上;鼓吹乐队也要停止演奏,穿丧服的期限和上面相同。丧礼不和旁系亲属发生关系的意义就在于解除丧服,丧服虽然可以脱掉,但是悲伤之情又怎能卸去呢?既然有悲伤的情感,书面上应称&lso;兼慕&rso;,过一个月停止号哭之后,依照常规可以奏乐,称为&lso;悲竟&rso;,这样才有道理啊。&rdo;
最后,刘孝绰认为,叔叔死了,东宫应该自称&ldo;兼慕&rdo;,一直到停止号哭之后。
于是,昭明太子下令说:&ldo;张镜《东宫仪记》在旁系亲属问题上有一些不合人情之处,我认为,张镜前后矛盾,首先他说太子要停止奏乐一个月以上,但却说东宫不能和旁系丧礼发生关系。那么,东宫是该悲伤呢还是只休息一个月,一个月后再奏乐玩乐?&rdo;
张镜是南朝宋人,少时与光禄大夫颜延之邻居,颜饮酒谈义,喧闹呼叫,而镜静默无言。后延之闻镜与客谈,辞义清雅,心内折服,自此不复酣叫。在新安太守任上时撰《东宫仪记》,遂成后世东宫之必学礼仪教科书。
昭明太子却对这样一本权威教科书提出质疑,很是难得。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后来《昭明文选》的流传后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仁义太子(1)
520年左右,梁军北伐,京城米价因此暴涨。昭明太子下令节衣缩食,每当大雨大雪过后,太子都要派心腹官员到巷里去仔细查看,看到贫困人家或有流离失所在道路上的人,就拿米救济他们,还将东宫的绢帛拿出来送给衣不蔽体的穷人们。在那几年,昭明太子让东宫的人做了上千件衣裤,在寒冷的冬天施舍给那些穷苦人们,但却吩咐下面,不要让这些人知道是自己给他们的。如果有人死在大路上,太子就命人将其好好安葬,并告诫下人,不要说是自己的主意。这真有点&ldo;做好事不留名&rdo;的雷锋精神。
有一次,他看见宫中警卫手里拿着荆条,这是一种浑身长满了刺,打在人身上能让人求死不能的东西。太子叫过来警卫的头人,问道:&ldo;你们拿着这东西做什么?&rdo;
警卫头回答:&ldo;用来驱逐宫外的闲人。&rdo;
太子摇头,&ldo;驱逐人可以用嘴巴,何必用这种东西呢?&rdo;
警卫头又回答:&ldo;殿下,这是历来的规矩。&rdo;
这种规矩其实可以解释为:谁手里有大棒,谁就是强者,强者手里必须要有大棒。
太子回到宫中,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他找到警卫头,道:&ldo;其实你们可以换成小木板子。你们用它无非是驱逐闲人,而不是杀人。&rdo;
警卫们后来就把手上的荆条换成了小木板,每个人手里拎着一块板子,看上去很滑稽,但太子却觉得,木板不能伤到人,即使滑稽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昭明太子吃饭时经常会发现碗里有苍蝇之类的小虫子,他就偷偷地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盘子边,不让人知道。因为他不想为此而让
厨师知道自己失职而担惊受怕。当时宫中流行赌博,即使是小孩子也对赌博产生非常大的兴趣。梁武帝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就立下严酷刑法,一旦捉到赌博之人,就处以极刑。昭明太子知道后,跟手下人说:&ldo;这些人虽然赌博,但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并没有侵犯公家财物,刑罚如此严酷,似乎与人情不符。&rdo;
过不久,他又跟父亲提到此事,梁武帝表示赞同,并让他修改惩罚限度。太子下令:老百姓赌博判徒刑三年,士人赌博免官。他将以前法令上规定处死刑的都改为无期徒刑,自此以下都减刑一半。
这些事情被明明白白地记载在昭明太子的传记里,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些事情到底有无,而是想告诉人们一件事情:昭明太子之死无论是对梁朝还是对历史,其实都是一个很不小的损失。
但为什么仁义之人往往早死,而继之而起的人大都以不仁不义著称于历史呢?如果说好人不长命,那么,为什么这句话偏偏要落到昭明太子的身上,而不是别的好人身上?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昭明太子之死导致了他后来的儿子不能被立为皇太孙,不能继承梁朝大统。有人说,这是因为昭明太子与父亲的那场坟墓事件。但我们再重新分析一下梁武帝这个人,就能明白,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昭明太子的儿子那时还小,作为并不昏庸的梁武帝来讲,小孩子不足以托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