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谈的这些情况虽然不是很全面,但还是比较客观、比较真实的,这件事是有那么一点影子的。但因为张学良在郴县住的时间较短,很少与外界接触,加之对他的监禁是严格保密的,所以那位炮兵中校在县城与张的相见,纯属偶然,其他情况他是完全茫然的;而且,他早已脱离了东北军,这时的东北军实际已经被解散,他是孤单的,怎么会去劫狱呢?但特务队的确紧张了一阵子,除了干部会议外,还向全队作了紧急动员。另据张学良的私人医生滕蔚萱谈,这件事以及特务们的策划,张学良当时是不知道的,他身边的副官也都蒙在鼓里,他本来也是不可能知道的,只是因为他与特务队的一个特务小组长较熟悉,是他悄悄告诉他的。他还谈到,特务们曾经暗地里决定,万一有武装劫狱之事发生,他们就把张学良等人统统打死,一个不留。还特别关照他说,你如果听到枪响,不要出来。并一再嘱咐他,此事务必保密,绝对不要向外人透露,否则,我的性命难保。滕医生提起此事,至今仍很愤慨地说:&ldo;我想象张学良将军这样有影响的人物,如他们没有奉到有大权的人物的指示,怎么敢如此胆大妄为?幸亏后来这件事没有发生,若真发生了,那张学良将军还真是性命难保呢!&rdo;4
这时,内地处于华北、华东和华中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继轰动一时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之后,又进行了武汉和徐州两次大会战。中国军队虽都投入大量兵力,广大爱国将士也英勇杀敌,与日寇激战数月,但由于当局低估了日军的决战能力,再加上军事布署方面也存在缺陷,所以徐州、武汉还是相继沦陷,致使南方的局势也紧张起来。
1938年10月到1939年i2月,张学良又移居湖南西部沅陵县的凤凰山。此山距城二里,景色秀丽,张学良早年在此奋笔疾书题写在寺内墙壁上的《自感遗憾作》一诗和他的一张半身军装像,已被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复制出来,并悬挂在张学良旧居凤凰古寺的送子殿中央,以表达人们对张学良将军的怀念。
张学良初来凤凰山时,除特务队外,还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加强连押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对他的监管更严密了。
那时,他整天被关在凤凰山山顶的凤凰寺里,没有行动自由。但总呆在山上,也怪憋闷人,经张学良要求,后来稍稍放松了些,他可以下山了,可以在被监视的情况下在附近走一走,看一看。不过,那时,他对松柏苍翠、险峻挺拔的凤凰山的美景并无多大兴趣,倒是乐于到山下的村镇里去察看民俗、民情。他见到老乡,总是热情地打招呼,问寒问暖,关心群众疾苦。在天热的时候,他有时也爱到清澈见底的沅江里去游泳,与乡村的孩子们玩耍,以分散自己的精力,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他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直接或间接与他有过一些接触、或帮他做过点什么事的士兵和附近的群众,他总是念念不忘,并以礼相待的。但是,在最初,人们对于这位不明身份的贵客,还是颇有些神秘感的:
&ldo;凤凰寺里住了个大人物?&rdo;老百姓纷纷议论着。他们想,&ldo;贵人福像&rdo;,大人物一定相貌不凡,是一个令人见而生畏的人。那知过不几天,大人物下山来了。他走进山下的村子里,这里看看,那里问问,开始人们不敢和他说话,只是痴呆呆的站在一旁哑看。然而大人物却十分和蔼,满脸堆笑,不断地用北方口音的言语给人打招呼。见到年长的,便说:&ldo;你这个老头儿干什么去?&rdo;见到年青人便问:&ldo;小孩子从哪里来的?&rdo;没有一点架子,老百姓感到有点奇怪。又见他主动找农民谈话,问眼前这些庄稼是怎么种的,今年的收成如何,这些农具如何使用?等等,他这样平易近人,农民也敢问话,问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他笑着说:&ldo;我姓张,你们以后叫我张老板好了。&rdo;
将军在凤凰山期间,最大的乐趣是钓鱼。然而,钓鱼对他来说又很陌生,好象让他抓条鱼比在战场上夺个城市还难。
凤凰山下那一湾碧澄的江水,舔着凤凰山脚下的岩石奔流东去。江的两岸有数不清的渔翁,垂钓江边,乐在心田。将军被这种情景迷住了,决定下江钓鱼。开始,鱼儿总是避开他的钩子。&ldo;整日坐岸钓空垂&rdo;,可是将军并不灰心。一天,他在江边南门码头上,遇到了钓鱼行家田胡子。田胡子是个心地善良的热心人,见将军如此爱好钓鱼,便热情向他介绍钓鱼经验,赠他一套钓鱼工具,每天提前为他准备好鱼饵。从此,两人便成了江边好友。
……夏天,沅江两岸的人民素有游泳的爱好。将军到这里后深受影响,决心学会游泳。他用一个汽车内胎作救生圈,身体卧在圈内,手脚不停地划动,开始先在浅水里游动,后来逐渐向深水中畅游了,因此,兴趣越来越浓,差不多每天下午都到水中一游。将军不但自己爱游泳,而且积极倡导群众游泳,组织游泳比赛。他派人到邻近的沪溪县未蒲市买回许多最好的西瓜。在比赛那天,让参加竞赛的人站在岸边排成一条线,将西瓜用船运到江心抛下,枪声一响,百浪翻飞,各显神通,谁夺得西瓜就奖给谁,游泳竞赛活动开展得特别活泼。
将军很关心群众疾苦。有一天,他在凤凰山下钓鱼。碰见山后一个叫高应欢的农民也在那里用鱼网捞鱼,便聊起天来。他了解到高应欢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难,老母久病在床无钱就医,马上掏出三块银元,送给高应欢。高应欢说什么也不肯要。将军好言相慰,硬要他收下。高应欢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件事,至今仍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