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性影片上映之前,通常会有小范围的试映环节。
所谓试映,就是招募特定人群提前观看影片,根据他们的感想与反馈再对影片内容进行调整,以求在最终上映时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要仔细说的话,其实请郑茂导演过来看片也算是“试映”。
虽然郑茂导演总体来讲非常喜欢《傩》这部短片,但他还是提出了关于剪辑、节奏方面的一些建议,乔翼桥也一一记录了下来。
而针对傩戏推广的市场调研,正好可以和《傩》的试映相结合。
通常的试映只会根据目标观众划分大概的观众群体,比如年轻人、中老年人或者按城市分为一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等等。
但乔翼桥和刘冲商量之后,决定将试映环节扩大。
而对于人群,也进行细分。
第一主力,当然就是清澈而又单纯的大学生。
对此,他们甚至划分成了理工科、社会科学、文科、985、211、大专学生等等。
刘冲立即去和这些大学沟通了。
而不少大学不止对这种内部试映形式的社会调研很感兴趣,更对这种推广华国文化的机会感到荣幸。
不少大学不单是愿意帮忙推荐学生,还愿意给这种试映起名字,名叫“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甚至能加一两个学分。
条件就是希望他们大学的学生可以长期进行这种试映活动。
乔翼桥和刘冲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兴奋。
这就是双赢。
众所周知,18-28岁的年轻观众正是各大影片的主力受众。
比如之前的《高墙倒塌时》,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几乎贡献了35%的票房。
而且,不止是乔翼桥希望能找到学生帮忙来看片,还有很多导演都在为找不到试映时愿意来看的学生而发愁。
有了这些大学和社团的合作,再加上有学分之类的成果“诱惑”,想必能来的学生数量很多,以后也再也不用愁了!
当然,其实只要发一条公告,说是给些车马费或者请一杯奶茶(行业惯例),也许也会有不少大学生愿意来看看。
但这些学生要么是对电影本身就感兴趣,有看电影的习惯,要么是对电影题材本身就感兴趣,这样就不符合“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了。
他们要请的,就是那种本身对电影和民俗文化都没兴趣的人。
哪怕只是为了学分或者车马费来的学生也是可以的,甚至更好。
这样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反馈。
乔翼桥也和王成华开启了新一轮的合作。
利用他的院线资源,在全国各地都开展了这样的试映。
大学生果然是最积极的群体。
很快,他们就收到了多大一千份的调查问卷。
而这些调查问卷也是刘冲和乔翼桥精心设计过的。
调查问卷分为四个
时期:看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