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和饥馑的织工为争取生存权而奋起抗争,1844年6月4日,住有5000居民的彼得斯瓦尔道的织工,以要求增加工资,厂主拒绝并开除工人代表为由,掀起自发斗争,并酿成起义。次日,烈火蔓延至另一纺织重地、住有13000居民的朗根比劳。起义织工高唱自己编写的战歌,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厂主,他们捣毁厂主住宅、厂房、机器,焚毁票据账册。普鲁士当局调军队镇压。起义群众毫不示弱,他们向士兵喊话,劝其倒戈。当军官下令镇压时,他们又以棍棒、石头反击,把军队赶出村庄。6月6日早晨,当局又调来步兵连、炮兵连和骑兵连,才把起义平息下去。11名起义者殉难,24人重伤,
150名织工被捕,遭到判刑和鞭挞。起义遂告失败。
西里西亚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精神鼓舞了广大工人群众。马克思称赞道:&ldo;在法国和英国的起义中,从没有一次起义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带有如此之理论的和自觉的性质。&rdo;年青的德意志工人阶级以自己的无畏行动吸引了全德舆论的注意,在完成德意志民族民主任务的斗争中,在资产阶级变革的前夜,资产阶级的背后到处站着无产阶级。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一样,是国际工人阶级最早的独立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早期的工人运动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它受着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工人对自己贫困的原因,斗争的道路,自己的历史使命,还缺乏科学的了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独立的工人运动要求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来指导。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正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儿子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
卡尔&iddot;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一个有文化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中学毕业后,1835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学法学,但他却热衷于哲学和历史的研
究。在大学期间,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1842年3月,大学毕业半年后,应资产阶级反对派的聘请,马克思担任了《莱茵报》主编。此时,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政治观点是民主主义的。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他广泛接触工农,探讨私有制、国家、法律等问题。活生生的现实使年青的马克思认识到,国家和法律都是统治阶级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经济利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这就促使马克思起来清算黑格尔唯心主义,研究经济关系,研究社会主义。《莱茵报》被查封以后,1843年10月底‐‐1845年2月初,马克思寓居巴黎期间,住在工人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ldo;正义者同盟&rdo;及法国工人秘密组织建立联系,出席法、德工人集会,发表演说,研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系统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德国政治状况的三封信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问题》两篇论文,科学地论证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道路和原动力。他号召肩负伟大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应&ldo;无情地批判一切现存的制度&rdo;,并明确指出&ldo;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掌握于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rdo;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表述的这些观点,表明了他已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几乎在同一时期,恩格斯也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
弗里德里希&iddot;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城的一个大工厂主家庭。1841年9月‐1842年10月,恩格斯作为志愿兵在柏林服役,公余时间他去柏林大学旁听,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1841年他以笔名奥斯渥特出版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及
《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三本著作,尖锐地批判了谢林的反动观点,表
述了自己的革命民主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1842年11月,恩格斯前往英国,在曼彻斯特的纺纱工厂实习经商。在此期间,他访问了工人区,考察工人的生活和斗争,查阅记述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斗争的各种文件和材料,研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同宪章运动左翼领导人建立联系,并为宪章运动机关报《北极星》报撰搞。1844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所论述的无产阶级革命原理,标志着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已是个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了。
1844年8月底‐9月初,恩格斯回国途径巴黎,会见了马克思。这次会
见,给他们的亲密合作、理论研究和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非但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
最宝贵的成就,还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主要是19世纪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