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合影照片上题字道:皇军威风,这边独好!
北平。
冈村宁次大将是另一匹黑马。
由于饭田祥二郎在察哈尔遭受了更大失败,使得一度被逼退居二线、打算辞职的他被重新推上领导岗位。
华北应当是他跌倒又爬起的地方,对付八路军,他是日军第一高手。他不是那种一味拼杀的莽夫,而是帝国陆大&ot;三羽鸟&ot;中难得的智将。
皇国多难之秋,要用最辣的胜负手。
(282)
察哈尔,张家口。
&ot;华北抗日联军&ot;总指挥史迪威上将到任以来,表现了一个彻底实干家的品格。他牢记马歇尔和史汀生的告诫,小心翼翼避开各种政治敏感问题,一心把精力放在军事建设和军事战略上。为此起早贪黑、殚精竭虑。
两个月时间,他跑遍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甚至跑坏了一辆吉普车。
史迪威对这一带山河情有独衷。
首先,这个区域的语言,就是他最熟悉的山西腔中国普通话-21年前的1922年,他在汾阳到离石的筑路工程中,受聘总工程师,汉语正是那时练就。
戎马倥偬之间,他还顾不上旧地重游,更广泛的走访也只能向后安排。但在不经意中,他居然找到几位老朋友。其中就有20年前结识的国民党元老、晋军代表、英语出众的商震将军;旋即被邀请参加他司令部里的协调工作。
他知道商震常为五年前执行了蒋的&ot;花园口决堤&ot;命令、造成黄泛区而内疚,两人在重庆就多次讨论过那件事。
7月,针对日本&ot;关东军&ot;大量调入关内的形势,根据《华北抗日联军组建会议纪要》,史迪威与彭德怀、商震、傅作义、马占山等各方代表&ot;在重要问题上达成一致&ot;:华北抗联在史迪威上将统帅下,各野战部队由中国将领指挥,而由美国顾问团负责训练和装备。
联军总指挥部的常务由参谋长泰勒准将负责,进行各次大战役的筹划、指导、监督与评价。
象在缅甸一样,史迪威上手的重点是先抓训练。他说要对士兵生命负责。不能把训练不足的士兵派往前线送死。
第一期开设了4个训练中心,分别设在张家口、河北阜平、绥远包头、山西离石。每个中心规模不同,但都按要求至少开办了步兵、炮兵和通讯3个班次,每期轮训时间4周,时间安排很紧凑。步兵每班次1500人,成员是班长级军士。炮兵班300人,通讯班150人。
训练中心还分别情况,开办了工兵、后勤、军医、参谋、情报班,以及中高级军官训练班。
史迪威计划,第一批训练装备60个步兵团,其中八路军占45个。这支部队将用于秋季进攻--&ot;第三次百团大战&ot;。
分区训练,好处是避免互相攀比。客观上,装备来源--纳兰基地是八路军开辟的,他们战功突出,战斗力也不容置疑,自然要获得装备中的主要部分。
联军其他成员,因为还拿不出象样战果,争取装备的底气也不足。史迪威利用权威,保持了大体平衡的分配效果。
(283)
察哈尔南部。怀安县,西湾堡。
泰勒准将在这里操办的装甲兵和伞兵训练基地,近来成绩斐然。
已搭起4个轻型装甲营和2个伞兵联队的架子。泰勒主张走精兵路线,打造出一支骨干性的技术兵器队伍。史迪威同意他先进行一些小规模作战尝试。
于是泰勒编组一种实验性的&ot;敌后机甲中队&ot;,兼有远程侦察、奔袭和战场支援等功能。
这支机甲中队由20辆8灵提(灰狗)装甲车、5辆野战吉普侦察车和5辆半履带弹药油料卡车组成。配有5门81毫米迫击炮。编制160人,实现了全程高速机动。
机甲中队在绥远和山西分别进行几次战斗,效果不错。对付行进间的敌军步兵,冲击力很突出。常常能进行100公里半径的远程奔袭,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每次都能迅速击溃敌人一个大队的兵力,而且安全撤回。
但由于缺少步兵配合,屡屡不能全歼敌军。林彪对此不满意,慢吞吞说道:&ot;我们的军事原则,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哪。&ot;
他认可的是,几个月来,机甲中队成为在实战中训练装甲兵的有效手段。&ot;土八路&ot;再次获得了机械化经验。
(284)
夏天来临,泰勒准将邀请联军代表观看了一场伞兵演习。商震将军陪同史迪威参加部队检阅后叹道:
&ot;可不敢再说什么土八路了--穿着这么新式、洋气的军装,配备这么精良的武器,排着这么整齐的方队……在远东,就没有这么精锐的军队!&ot;
泰勒自己也有信心。单就战斗素养来说,他训练的这支伞兵,比起自己的82空降师来,不说&ot;有过之无不及&ot;,也起码是差距不大。战士们每人都有两年以上的战斗经历。
只有远在非洲的巴顿将军发现了问题。收到泰勒寄给他的阅兵照片之后,对军人着装一向讲究、并亲手设计过军装样式的巴顿,用自己的风格给泰勒回信说:
&ot;这些该死的照片看不出颜色区别!所以导致误解!马克斯你知道么?你的兵穿着美式军装,还打着领带,看起来挺象回事-却戴着纳粹式样的帽子!
&ot;你到我的战场来看看就知道了…我简直以为,你领导着一支准备潜入敌后的冒牌德军!建议给你的兵换上船形帽,它们很方便-可以直接套上钢盔。&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