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读书考试 > 第84章(第1页)

第84章(第1页)

另一路是在浙西的左宗棠。他所率领的湘军和其他部队数量将近五万人,但战斗力并不强。和他对垒的太平军的统帅是侍王李世贤。在李世贤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率领一部分军队去参加天京外围的战争后,留下来分别驻守各个据点的太平军不能很好地互相配合作战,甚至有互相倾轧冲突的情形。左宗棠利用了混在太平军内的一些阶级异己分子和叛徒,在浙西战场上取得了优势地位,占领了许多重要城市,向杭州进攻。至于在浙东沿海,前面已经说过,作为浙江巡抚的左宗棠本来无力顾到,地方官和地主绅士完全依靠洋人势力来抗击太平军。由法国军官率领的所谓&ot;常捷军&ot;是太平军在这地区的主要敌人。左宗棠在杭州外围和从浙东来的&ot;常捷军&ot;相会合,从此左宗棠也和李鸿章一样直接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起来了。他们联合在一起围攻杭州,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占领了杭州。

这样,在苏南和浙江的十几万太平军,除了一小部分突围到了江西东部以外,完全处在敌军的包围中。

在太平军的据点逐一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许多阶级异己分子和动摇分子倒戈投降,许多部队涣散瓦解。虽然这样,被包围的十几万太平军不是敌人一口吞得下去的,敌人提心吊胆地害怕太平军突围出去,同在包围圈外的太平军相会合。当时,重新进入陕西的太平军曾占领汉中,又回过来进入湖北、河南,力量仍相当雄厚。所以太平军的事业还不能说是已经处于完全绝望的状况。在这种特别需要有正确而坚强的领导的时候,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能采取任何果断的行动来挽救他们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天王洪秀全在天京城内卧病两旬后去世(四月二十七日)1。他的儿子,十六岁的洪天贵福继位,所能依靠的主要助手是洪仁玕和李秀成。坚守天京的太平军又苦战了一个多月,终于在六月十六日天京被敌人攻陷。天京城内的农民革命英雄们一万多人,血战到底,一部分被敌人屠杀,其余的在混乱中分别突围而出。李秀成跑出了天京,在东南的方山被敌人擒获,他在囚笼里写了数万言供状,表示愿意出来号召太平军余众放下武器投诚。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战争后期的主要支柱,虽然犯了不少错误,但仍不失为一个勇敢的战士;在遭到失败时,为绝望的心理所支配,表现了可耻的动摇和变节。但是曾国藩没有因此而饶他一死。洪天贵福和洪仁玕逃出天京,只有少数部队相随,辗转流亡,走到了江西广昌,被敌人擒获,并被杀害。

在天京沦陷后,长江以南还保存着的只有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的部队,他们分别从江西赣江以东的地区南下到达福建西南部汀州(长汀)、龙岩、漳州一带。清朝调动了优势的兵力向他们进行围剿,他们内部又不能很好合作,汪海洋不但坐视李世贤部队在漳州地区的失败,而且还杀死了李世贤。汪海洋的部队也终于在同治五年(1866年)全部覆灭。

天京的沦陷使得从陕西回师到鄂豫皖边界的那一支太平军非常沮丧。他们中的一个主要领袖扶王陈得才,因为自己的部队为清军所败,而且内部又出现了叛变瓦解的现象,绝望地自杀了。但是另一个主要领袖遵王赖文光却联合这一带的捻军,重新振作起来,又把农民战争的火焰在长江以北,东至山东,西至陕西的广大地区内燃烧起来。赖文光是广西人,他在二十四岁时参加金田起义,是在太平军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个英雄人物,很有组织和领导的才能。他把他所率领的太平军全部和本来分成许多小股各自活动于狭小的地区内的捻军联合起来,成为有组织的强大队伍。和他合作的是皖北捻军的头领,主要有号称梁王的张宗禹(总愚),号称鲁王的任化邦。虽然可以把他们看做是太平军事业的继承者,但由于他们已不再打太平天国的旗号,也抛弃了太平天国的宗教面貌,所以他们被称为捻军。又因为他们分军各在东部地区(山东)和西部地区(陕西)活动,所以被称为东捻和西捻。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清朝的有名的将军僧格林沁在山东进剿捻军,在赖文光统帅下的捻军用巧妙的战术在曹州附近将其全军包围歼灭,僧格林沁阵亡。僧格林沁的部下大部分是蒙古骑兵。这一胜利使捻军夺得了大量的马匹和军械。清朝政府惊慌地发现捻军已成为新的大敌。为了对付捻军,它调动了湘军、淮军和其他各路军队,先是曾国藩,然后是李鸿章相继被任为在河南、山东地区进剿捻军的统帅。左宗棠也受令负责进剿西捻。捻军在人员数量和装备上都不如太平军,比起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就更差得多了。那时的湘军、淮军,特别是淮军已经有较多的洋枪洋炮。但是在同治五年、六年(1866、1867年)间,捻军在战争中取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湘军、淮军的好几支精悍的部队被他们歼灭,其主将或被生擒(淮军的郭松林)或在战场上被杀(淮军的张树珊,湘军的彭毓橘、肖德扬)。在陕西的刘蓉所部湘军被歼灭。湘军曾国荃所部,淮军刘铭传所部,都曾被打得溃不成军。

捻军在作战中的特点是,他们从不攻打敌方坚守的城池,也从不固守任何阵地,总是避开敌人的锋芒,以变幻不定的迅速行军来使敌人只能尾随追赶,疲于奔命。当敌人由于求战不能,追赶不及而松懈疲劳,出现罅隙的时候,他们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军周围,加以包围歼灭。他们打败僧格林沁和湘、淮军的许多名将都是靠了这个方法。所以捻军的领袖之一张宗禹说:&ldo;官军能战,应不与战,专以走疲之,则(我们)可常活&rdo;1。曾国藩这样描写捻军的战术说:&ldo;有时疾驰狂奔,日行百余里,连数日不稍停歇。有时盘于百余里之内,如蚁旋磨,忽左忽右。贼中相传秘诀曰:&lso;多打几个圈,官兵之追者自疲矣;&rso;僧王(僧格林沁)曹县之败,系贼以打圈之法疲之也&rdo;2。左宗棠也说:捻军的惯技是&ldo;飘忽驰骋,避实乘虚&rdo;,&ldo;遇官军坚不可撼,则望风远引,瞬息数十里,俟官军追及,则又盘折回旋,亟肆以疲我。其欲东也,必先西趋;其欲北也,又先南下,多方以误我&rdo;3。所以曾国藩又无可奈何地说:捻军&ldo;狡诈多端,飘忽异常,从不肯与堂堂之阵约期鏖战,必伺官军势孤力竭之时,出不意以困我&rdo;4。为捻军的这种不守&ldo;规矩&rdo;的打法搞得焦头烂额的敌人如此感叹说:&ldo;猛一回噬(指捻军突然发动反击‐‐引者),立见伤亡。当此之际,虽韩白复生,无所用其勇,良平复出,无所用其智。&rdo;5捻军采取这种作战方法,显然是接受了太平军后期失败的经验,并且充分发挥了初期捻军流动作战的特点。但他们仍是单纯的农民战争,政治上不可能达到比太平天国更高的水平;在军事上他们虽然避免了死守坚城、专打硬仗这种不适当的做法,却又只能回到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传统。他们没有建立任何根据地,只能靠所过之处取得的资财来供养自己。无论从军事和从经济上看,如果没有贯串几个省的广大地区容他们纵横驰骋,就会发生困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