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基督耶稣在宗教仇恨中被杀害,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因为基督耶稣的死而停止发展,乃至消失。恰恰相反,出乎犹太教的教众所意料的是,基督教不仅在巴勒斯坦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在其彻底抛弃了犹太教的民族宗教的封闭性因素之后,在基督耶稣的众多使徒的带领之下,传教活动最终大大地超越了巴勒斯坦的范围,进入了罗马帝国这个多民族的政治区域之内。于是,基督教开始了从迦南到罗马的历史行程,走出了迈向世界宗教的第一步!7.34 谁在控制教会
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所获得的这一生存空间,可以说几乎是无比巨大的,仅仅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最大版图,就曾经囊括了欧洲、亚洲、非洲的广大区域,从东到西约为4500公里,由南向北约为3000公里,纵横达数千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2亿。从迦南到罗马,也就是从巴勒斯坦到罗马帝国,尽管基督教教徒曾经也受到过断断续续的若干代罗马皇帝的迫害,但是,基督耶稣的福音在罗马帝国却不停地四处流传,到进入公元4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教徒的数量已经接近了罗马帝国总人口的一半。
基督教在不到300年的时间内,如此迅速地成长壮大,首先是与&ot;四福音书&ot;宣扬的上帝之道分不开的。为了每一个信奉上帝的人平等地去爱人,基督耶稣提出:&ot;要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得美食,叫富足的空手而去&ot;;为了实现天国的理想并决不放弃对于天国的坚信与追求,基督耶稣指出:&ot;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ot;,甚至不反对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暴力,以进入天国,这不仅是因为&ot;努力&ot;一词在原文中就是&ot;凭暴力&ot;,而且还因为基督耶稣宣告过:&ot;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ot;当然,基督教主要是以传教的方式来扩大救世思想的社会性影响与吸引力的。
因此,其次就是需要传教的组织,特别是选择能够承担起传教使命的组织者,以有利于进行较大规模的传教活动。于是,&ot;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井医治各样的疾病。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39;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39;&ot;
显然,领头传教的使徒,不仅要具备显示驱鬼治病这一类神迹的某种能力,以便使众人受到感化而信奉基督耶稣;而且还要具有适应社会环境而善于为人处世的高度技巧,以尽量避免遭到犹太教众从宗教到政治的迫害。然而,最关键的仍在于,使徒们能否坚守自己对于基督耶稣的信仰,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完全符合上帝之道,使上帝之灵灌注自己的全身,使自己成为上帝之子的代言人。要言之,使徒应该以基督耶稣最忠实而又最信赖的门徒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是上帝亲临人间的个人见证。
基督耶稣为什么要在众多门徒之中亲自选择出12个使徒来,主要是由于在创教之初所决定的传教对象只是&ot;以色列家迷失的羔羊&ot;,所以,基督耶稣要允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这12个使徒将&ot;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ot;。很明显,在此基督耶稣并没有完全摆脱,或者说甚至企图利用犹太教关于&ot;犹太人之王&ot;的弥赛亚降临的宗教预言。在这里,可以看到基督教创教之初,与犹太教既有着互相冲突的一面,又有着互相影响的一面。尽管如此,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对于教徒的争夺,导致后者的出现动摇了前者的宗教基础与地位。
特别是犹太教与基督教这两教之间的相互争斗,对于巴勒斯坦的政治秩序造成了社会性的冲击,无论是罗马帝国派来的总督这样的外邦人,还是罗马帝国分封的傀儡王这样的诸侯,都不得不出面来调解,甚至进行干预,因而宗教冲突必定要走向政治解决的道路,由宗教迫害升级为政治迫害。所以,犹太教教众会将这些使徒视为叛教者并进行宗教惩罚,也会将这些使徒诬告为叛逆者以使其接受政治惩处,而面对所有这一切的迫害,势单力薄的基督教,从教主到使徒将不得不保持沉默,凭借心中的信仰来进行无言的抗争。
这一宗教的抗争实际上有着来自现实生活之中的蓝本:一个国王与他的12个部属如何反抗暴政的故事,逐渐转换成基督耶稣与12门徒如何兴教的故事,两者都是受膏者的殉难故事。在公元前3世纪末,斯巴达王进行了一次政策性的革命,试图通过取消债务、重行分配土地、解放奴隶来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结果,被马其顿大军镇压。斯巴达王不甘心失败,奋起反抗,后来因为部属的出卖而被处死。斯巴达王在他临死之前那一天的晚餐上,对他的12个部属说自己已经被出卖给敌人了,因而吩咐部属停止他们毫无希望的战斗,第二天斯巴达王就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从此,斯巴达人称他为&ot;英雄和神子&ot;。
在这里,可以看到基督耶稣殉难故事对于斯巴达王殉难故事的模拟:受膏者的类似身份;救世思想与活动;12个属下之中出现了叛卖者;在最后的晚餐上讲话;被钉上十字架而死;被称颂为&ot;神子&ot;。可以说这种模拟是全面性的,无论是故事的结构顺序,还是故事的述说内容,都几乎如出一辙。这是纯属偶然的巧合?或是直接受到了影响?如果考虑到在公元前这一段时期之内,斯巴达地区与巴勒斯坦地区都曾经被马其顿大军征服,再加上两地之间人们友好往来,不仅在政治上举行过缔结同盟的谈判,而且有大批的犹太人移居斯巴达一带,就不难理解在这一源自斯巴达的巴勒斯坦故事中基督耶稣的殉难是如何模拟斯巴达王的殉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