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折中吧,两种制度交合着实行,偏远的地方实行分封,中原一带还是郡县制。这种郡县分封制的实行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也有助于稳定西汉初生而脆弱的政权。
刘邦更绝,知道分封是不可避免的,就把那些当初异姓诸侯王的地盘全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侄子之类的亲戚,这样刘姓诸侯王取代了异姓诸侯王,捍卫着西汉的中央政权,刘邦看着自己的刘氏王朝越来越稳固,自己家族的势力是越来越大,真的很欣慰。最后想了想,他又给加了层保险,把那帮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将召集到一块,杀了匹白马,大家聚集在一起,跟黑社会结盟似的,每个人都喝了碗血酒,相互约定&ldo;非刘姓而不能王,否则相约天下共击之&rdo;。
这下子没人能反得了我刘家天下了吧!
刘邦还是有些远见的,在后来的诛除吕姓势力时,刘氏诸侯王就起了关键作用。
但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刘邦当初想的很美好,可是越往下发展这项制度的弊端就越大。主要诸侯王的权利太大了,各个是有兵又有钱,一旦这些诸侯王的实力强大到足以跟中央叫板的时候,就要发生动乱了!你姓刘,我也姓刘,凭啥你当皇帝我当王,皇帝,我也想当当!
这也许就超出了刘邦的预想,在他脑海里大家都是姓刘的,当个王爷不也挺好么,反正这个天下都是咱姓刘的,大家一起保卫它,让它一直流传下去,这多好啊!可惜,他忽略了人性、忽视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他轻易得到某件东西的时候,他就想着更上面的东西!皇位的诱惑是无穷的!谁都想得到他,这跟姓刘姓马是没什么关系的!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总之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大封自己同姓诸侯,在他生前总共封了9位刘姓诸侯王,他们一起捍卫着这个西汉王朝。
匈奴
其实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与和平也是一条贯穿历史的主线。
从最早记载的西周征伐北方少数民族、周幽王时期犬、戎等少数民族攻入镐京,周王朝的中央实力急剧下降,诸侯势力开始大长。乘着中原大乱,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大规模侵入中原,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联合其他诸侯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双方打了大概有十几年,终于把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赶回到北方。就连一向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孔老夫子也非常推崇齐桓公这个举动,在他认为这是战争的最高意义:保卫本民族的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就有&ldo;中原乱,北方兴&rdo;这个说法。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内乱不止,北方游牧骑兵见机骚扰北方边境,让秦、赵、燕承受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尤其是赵国的北方更是如此,他们长时期和这些游牧民族&ldo;打交道&rdo;,赵国进行了&ldo;胡服骑射&rdo;的改革,开始大规模的在军队中设置骑兵角色,抛弃了传统的战车部队,使中原军事文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骑、步兵开始成为军队的主力,野战、攻城战、大规模会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
战国后期,匈奴这个民族开始出现在草原上,它东有东胡,西有大月氏,这三个少数民族鼎力在北方草原上。匈奴面对着大部分的中国北方边境线。全赖赵国名将李牧,匈奴才没有踏进中原半步。可惜,秦赵大战,赵国北方兵力大量抽调与秦国决战,匈奴于是乘着赵国边境空虚之际,开始不断侵袭北方边境。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忙于国内的治理工作,无暇顾及边防,于是匈奴更为猖狂,几次侵入到河内一带。嬴政下令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进行大规模反击,收复河内境地,才让北方少数民族畏惧才没敢再来侵扰。同时,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以更好的防御匈奴的南侵。
一直到秦朝灭亡后,中原又开始大乱,边防空虚,匈奴才再度南侵,并渡过黄河来骚扰中原北方地区。
就在中原还处于楚汉相争的时候,北方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领袖冒顿。
这位冒顿也是身出名门,老爹就是匈奴的老大叫头曼单于。在冒顿还小时,本来是被立为继承人的,但当他的生母死后,老爹就新立了个王后,这个王后不久也生了一个儿子。正所谓没娘的孩子没人疼,尤其还是在当时,估计这位头曼的孩子、老婆一大堆,早忘了什么冒顿,就想立这个小儿子为继承人。
而此时冒顿还不在国内,他在大月氏给人家做人质,头曼都不在乎他了,哪里还会管他的死活什么的。由于草原上经常出现你抢我马,我抢你水草什么的,打仗跟玩儿似的。如果是别人的话,自己这边的继承人还在对方手里攥着,怎么也要收敛下,但头曼根本就不把冒顿的性命当作一回事。不久就和大月氏闹翻了,大家也比较爽快,关系不好那就开打吧。头曼率领骑兵开始进攻大月氏。大月氏这边老大也怒了,谁怕谁啊,我先把你儿子给杀了,先解口气再说!
但这位冒顿也真是个人才,平常就蓄意结交一些权贵、长老之类的部落实权派人物,幸好这些年礼物都没白送,有人不忍心看他这样死去,就悄悄通知他,让他快点跑路吧,再不跑就晚了。冒顿听到这个消息,把那个应该叫爹的人恨透了,也不多说,偷了匹好马就跑回国去了。
头曼看到他很惊讶,这儿子行啊,懂得跑路,还能成功,不简单。就让他当个统兵大将,统领一个万人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