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战争的战略角度,观察整个抗震救灾中调兵遣将的行动,我们再一次深切感到军队空中机
动能力的重要和我军的不足。
此次汶川救灾,中国军队反应迅速,几十分钟后即发出抗震救灾的第一道命令。作为此
次抗震救灾总指挥的温家宝总理率先从空中快速抵达震区,接着国家紧急征用民航力量,陆
续将救灾人员和物资运抵灾区。空降兵部队在灾区投下侦察分队、军用手机和其他物质,无
人机、预警机还不间断地侦察灾区,随时提供各种情报供指挥部决策参考。100多架各种型
号的直升机,开辟了空中生命通道。后期面对堰塞湖威胁,空军轰炸机部队又随时待命出动。
可以说,空中力量不仅确保了此次抗震救灾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还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
统帅部从总体上宏观把握震区全局情势。对比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主要使用步兵部队徒步
开进的做法,此次汶川紧急救灾行动,反映了中国高层全新的用兵思路:那就是更加注重使
用空中力量。这是符合现代军事力量运用原则的。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速度
快,时间短。首先想到使用空中力量,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空中快速机动能力,反映了中
国军队在过去二十年新军事变革中,在观念上有了相当程度的突破,在新装备建设上也有了
一定的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军队整体上大型运输机缺乏和战略空运手段使用不熟练、战场建
设准备不足的弱点,也在此次救灾中暴露无遗。中国军队和武警在此次救灾行动中动用兵力
10余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依靠铁路和机械化地面开进的。在理想状态下,这些地面开进的
部队和大型机械,都应该由战略空运迅速抵达灾区,显然,我们目前没有这个能力。能够直
接投送大量兵员的是空降兵部队,不幸的是,空降兵虽然规模庞大,却全部是伞降型。由于
震区为高原复杂山地,加之大雨浓雾的气象,没有通信和地面引导,使大规模伞降根本不可
能。大量空降兵因此只能和普通步兵一样乘坐运输机直接飞抵机场。国家紧急征用民航力量,
使空运平台可以短期得到保障,但机场缺乏的问题却无法立即解决。由于平时没有准备足够
多的战备机场,部队对紧急开辟临时野战机场作业不熟练,使为数不多的军用运输机也无法
抵近降落,而必须使用民航机场,这就造成少数民航机场的拥堵及饱和,使少量的国家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