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维克多&iddot;亨利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希特勒的坚定不移的态度、他的显然深信道义在自己一边、他对历史的宽阔眼界以及他那种自以为是德国民族化身的神态……什么&ldo;因此我把莱茵区归还德意志帝国……因此我使奥地利回到它的历史归属……因此我使波希米亚高原局势正常化……&rdo;等等。他在党的群众大会上装出那副狂呼乱叫的煽动家的姿态,显然只不过是因为他认为德国人需要这样一个群众偶像。他使人深深感受到他个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亨利上校只在两三个将军身上曾经看到过。至于报刊上对他的描绘‐‐把他刻画成一个咬地毯的、歇斯底里的查理&iddot;卓别林式的政客,帕格现在觉得,那是一些心地狭小的人物对他的歪曲,这种歪曲已经把世界引入灾难。
&ldo;我也和总统一样,希望和平,&rdo;希特勒说,他现在开始象演说时那样做手势,虽然动作幅度没有那样大。他的眼睛很奇怪地明亮起来,亨利心想那也许是自己的幻觉,但它们似乎放出奇异的光彩。&ldo;我渴望和平。我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在前线打过四年仗。而他作为一个出身高贵、富有的人,有幸担任海军助理部长,坐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我懂得什么是战争。命运给我的使命是建设而不是破坏,谁知道我还有多少残余之年去完成我的建设任务呢?但是英法领导人要求摧毁&lso;希特勒主义&rso;(他以轻蔑带讽刺的口吻讲出这个外文词),作为和平的代价。我也可以说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恨我。我使得德国重新强大起来,这不合他们的胃口。但是这种憎恨如果继续下去,必然会使欧洲遭殃,因为我跟德国人民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是一个整体。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真理,但是对英国人来讲,恐怕需要一次大的考验来证明它。我相信德国有力量最后以胜利者姿态出现,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将一起沉沦下去,那时候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历史上的欧洲将不复存在。&rdo;
他停了一会儿,面色一沉,突然提高嗓门说:&ldo;他们怎么能够这样无视现实?一九三七年我在空军方面取得了平等地位。从那时候起,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飞机、飞机、飞机,潜艇、潜艇、潜艇!&rdo;他尖叫着,紧握着拳头,挥舞着那两只伸得笔直的僵硬手臂。&ldo;我堆积起来的炸弹、炸弹、炸弹,坦克、坦克、坦克有山那样高!这对我的人民来讲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是那些大国又何曾懂得过别的语言?我是因为感到自己的力量才提出和平的。我被拒绝了并且受到蔑视。他们提出要我的脑袋作为和平的代价。德国人民对这种可怜的荒谬要求只觉得非常可笑!&rdo;
当他祈祷似地高声喊叫&ldo;飞机……炸弹……潜艇&rdo;时,他的两个拳头一再抡到下面用力敲打地板,由于身子弯得很低,那绺著名的头发耷拉到脸上,这时看上去更象在新闻片中常见的那个街头宣传鼓动家的样子,而那红红的脸和尖叫的声音的确也还是那种疯狗似的形象。突然,富于戏剧性地,象一个乐队指挥一样,他又恢复了安静的有控制的声调。&ldo;让火的考验来临吧。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历史的审判面前,我是问心无愧的。&rdo;
希特勒沉默了一会,然后站起来,准备退出的样子。他的眼色愤怒而冷淡,嘴唇和口角向下弯着。
&ldo;我的元首,&rdo;戈林说,笨拙地站起来,长靴咯吱咯吱地响。&ldo;我的理解是,在您对现实情况作了如此清楚的阐述之后,如果总统坚持,您将不反对萨姆纳&iddot;威尔斯先生前来访问。&rdo;希特勒犹疑了一会,有些困惑,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说:&ldo;我不想用无礼对待无礼,也不想以不识大体对待不识大体。我愿为和平作出一切努力。但是在英国要摧毁我的愿望本身遭到摧毁之前,通向和平的道路只能通过德国的胜利获得。其他一切都无济于事。我将仍然诚心诚意地期待着对方在大规模毁灭爆发前一分钟表现出清醒的头脑。&rdo;他神色激动,也不向客人告别,就大踏步从雕刻着画面的双扇门走了出去。维克多&iddot;亨利看了看手表。元首花了一小时又十分钟和他们谈话。就亨利所知,罗斯福总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答复。他从吉阿纳里苍白而沮丧的脸上可以看出,后者得到的印象跟他一样。
戈林和里宾特洛甫相互看了一眼。胖子说:&ldo;罗斯福总统已得到了他所要的答复。元首认为威尔斯的出使不会带来什么希望,但是由于元首仍然寻求一项公正的和平,并不拒绝他前来。&rdo;
&ldo;我不是这样理解,&rdo;里宾特洛甫说得很快,语调很生硬。
&ldo;元首认为他的出使无济于事。&rdo;
&ldo;如果你要元首澄清一下,&rdo;戈林指着双扇门,用讽刺的口吻向他说:&ldo;去找他吧,我非常了解他,我认为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rdo;他又转向银行家,声音比较缓和地说:&ldo;在向你们总统报告这次会见情况时,告诉他是我说的,元首将不拒绝接见威尔斯,但元首认为不会带来什么希望‐‐我也这样认为‐‐除非英法放弃他们通过战争以除掉元首的目的,但这就象要搬掉白朗峰1一样不可能。如果他们坚持这样做,结果将是在西线发生可怕的战争,这场战争将在死亡几百万人后以德国获得胜利而结束。&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