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谢我将他的作品译成中文,同时将他在那次书展上推出的新书《dersaranar插onillkohol;lische;wvnschpun-sch》
赠送给我并题词如下:
为了现在和将来,谨致一切良好的祝愿!
米切尔&iddot;恩德
1989年10月14日
这本书属于:李士勋
恩德先生的平易近人,他的童心、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时间之谜》(《毛毛》)翻译出版质量不高使我良心更加不安。那之后,我曾不断地与出版社联系,希望能尽快地修改、再版该书,以弥补缺憾。可是事情的进展不尽人意。直到1997年夏天我回北京再次联系,仍无结果。
1998年3月,我在德国莱比锡图书博览会上找到蒂奈曼出版社版权部的负责人,想先把版权买下来再说,没想到他们的答复是:版权已被台湾一家出版社买去。我根据该社提供的地址写信给台湾的出版社,也没有得到答复。
正当我深陷在失望中时,今年年初传来一个喜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朋友听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买到了《毛毛》的版权并将我作为译者推荐给该出版社。春节前我回到北京后,第二天上午便打电话与该社社长张秋林先生联系。他们社里说,社长正在北京并告诉我他的手机号码。于是我立刻拨通他的手机,约定两小时后在他下榻的旅馆见面,他正准备当天下午返回南昌。
到旅馆后,我们一见如故。他介绍了他的大幻想文学的出版计划和推动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的雄心壮志以及他与德国蒂奈曼出版社社长魏特布莱希特先生的友谊。我也介绍了翻译和认识作家恩德本人的经过,及今后的打算和建议。真是&ldo;酒逢知己干杯少&rdo;。结果是双方立即同意签订翻译出版合同。先出《毛毛》,然后争取尽快推出《恩德文集》。
多年的心愿这么快地变成现实,使我喜出望外!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的正是这样一位有理想、有见地、敢做敢为、干脆利索的出版家。因此,我不顾旅途劳顿,马上加速校订《毛毛》,白天拜亲访友,接待客人,晚上到深夜。我的儿子‐‐《毛毛》中译本的第一个读者‐‐下班后也帮助我输入并找人帮我输入《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以减轻我校订时的工作量。
到3月18日返回德国之前,《毛毛》还有30页没有输入完。回到德国,我便立即打开计算机接着于。现在,校订修改、输入、通读和校对工作终于全部完成并写下这篇后记,我感到一阵轻松。
此校订修改译本根据德国蒂奈曼出版社1973年版本,从文字到版式完全恢复原著原貌。增加的只有这篇译后记。
借此机会,仅作以上说明并向朋友们表示感谢。同时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1999年4月5日复活节
于德国菲尔斯腾瓦尔德李士勋
书评毛毛:人类的守护天使
有一天,平地里冒出来一个自称叫毛毛的小女孩。
没人知道她从哪里来、几岁,有点像那首名叫《橄榄树》的歌中低声吟唱的那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她瘦瘦的,蓬头垢面,只是一双黑眼睛又大又深邃,宛如寒星……
米切尔&iddot;恩德带着《毛毛》朝我们走来。
《毛毛》是德国作家米切尔&iddot;恩德的一部轰动世界的时间幻想小说,它被译成了包括南非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在内的三十多种文字,发行量高达数百万册,被人称之为&ldo;毛毛现象&rdo;。
尽管《毛毛》是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在当时的西德出版的,而且在此以前,米切尔&iddot;恩德已有两部胜炙人口的儿童书《吉姆&iddot;克罗夫》、《火车司机卢卡斯》问世,但更多的读者与评论家认为《毛毛》不单单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更是写给大人看的一部寓意深邃的长篇哲学小说。
我记得,日本评论家小宫彰在一篇文章中就说过这样的话:&ldo;《毛毛》之所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一个特征就是和儿童读者站在一起的还有众多的成人读者……《毛毛》在日本已经成为了论述现代的&lso;时间&rso;时的最基本的底本。&rdo;
日本的德国文学研究者安达忠夫也在《米切尔&iddot;恩德》一书中指出:&ldo;不只是儿童文学家,包括社会学者、心理学者、哲学家、小说家、诗人等诸分野的研究家都对《毛毛》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从各自的角度加以讨论。自然,大人与孩子们的阅读是不同的,尽管是这样,像这样能获得这么多男女老幼喜爱的书是自埃克絮佩里的《星王子》以来,已是久违了。&rdo;
而事实上,米切尔&iddot;恩德本人根本就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儿童文学。
1980年,米切尔&iddot;恩德在德国儿童文学学会奖的授奖演说《超越儿童文学》中提出了这个一直郁悒在胸的疑问:&ldo;从根本上来说,我反对为了孩子而存在一种特别的文学的说法……据我们的经验,孩子原则上丝毫也不关心的主题,或是孩子完全不理解的主题,是不存在的。问题是你如何用心、用头脑来叙述那个主题。&rdo;米切尔&iddot;恩德并不是一个喜欢危言耸听的人,他的疑虑是源于这样一个早已被我们遗忘了一个多世纪的事实:儿童文学本来曾是成人的文学。米切尔&iddot;恩德是在呼吁人们找回失落的文学创作的源泉‐‐&ldo;童心&rdo;,找回一个能让孩子和大人共同参加的文学。《毛毛》作为米切尔&iddot;恩德的一次努力,使儿童文学这块坚如磐石的领地出现了裂缝,成功地侵犯了儿童与大入这两个世界。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化论学者本田和子在《称之为孩子的主题》一书中心情激动地写道:&ldo;它炸翻了境界之壁,像静静的黄色炸药那样显示出自己的威力。&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