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假设以军能提前2-3天动员并展开预备役兵力,那末,它就能够阻止埃军主力渡过苏伊士运河和叙军主力实施突破,最迟可在10月10日左右转入反攻。这些人把以军未能采取上述行动的原因归结为遭到了突然袭击。
下面,我想以突然袭击是导致战局不利的主要原因为前提,以作战原则和以色列遭到突然袭击所受到的影响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突然袭击的原理
突然袭击是带来心理效果的作战原则之一。它不同于那些遂行战争的直接手段的其他原则。突然袭击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对敌隐蔽己方企图。
因此,要注意利用敌人的弱点,紧紧抓住其心理因素。实施突然袭击的‐‐方将明显处于有利地位,而对方将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并在多数情况下归于失败。此外,实施突然袭击的一方将使敌人在战略和战术的各个方面手足无措,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突然袭击的原则可适用于进攻、防御和撤退等各种战术行动,但最有决定性和能取得典型效果的是用于进攻。
1.突然袭击成功的重要条件是隐蔽、欺骗和敌人判断错误,
2.隐蔽本来具有被动的性质,它通过对己方企图、作战准备、兵力编组和作战计划等进行严格保密才能达成;
3.欺骗能使敌人对己方企图、计划和兵力编组等产生错觉,是使突然袭击易于实施的一种主动的行动,
4.
敌人判断错误在于对实际情况和情报资料进行错误的分析和判断。此时,造成影响的与其说是企图实施突然袭击一方的隐蔽效果,不如说是由于己方的情报搜集能力不足而缺乏充分的情报资料。
偷袭珍珠港、&ldo;巴巴罗萨&rdo;计划[1即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ldo;巴巴罗萨&rso;是这个计划的代号。译者注]以及十月战争中的突然袭击,都是借助于受攻击一方的判断错误才获得了成功。
突然袭击的条件有手段(例如闪击战)、地点(例如阿登高原[2位于比利时东南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这里从北面迂回&ldo;马奇诺&rdo;防线。‐‐译者注])、时间(例如&ldo;巴巴罗萨&rdo;计划)及这三者的结合。十月战争,从时间上看是突然袭击,但从地点上看,由于阿方进攻的正面受到限制,所以不成为突然袭击。采取的手段也不属于突然袭击,因为我们已知道埃军进攻计划的具体细节。另外,对叙军的作战计划虽然了解得不那么详细,但已查明其兵力编组的情况,加之,以军在北部戈兰高地预有重兵部署,因此挡住了叙军的突破。
综上所述,这次突然袭击只是在战略、战术的各个方面达成了时间上的突然性。
三、情报方面存在的问题
搜集情报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突然袭击,能否防止突然袭击取决于情报的搜集、分析和判断能力。在情报匮乏的情况下虽然也能实施突然袭击,但从战史上看,这种例子并不多。倒是虽具备情报搜集手段,但对获得的情报资料做出错误的分析、判断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十月战争、&ldo;巴巴罗萨&rdo;计划、珍珠港事件和朝鲜战争就是典型的事例。
政治上与军事上的妥协、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舆论等都是影响情报分析、判断的因素。战前的政治形势,影响了以色列,使他们对阿方的企图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色列认为,萨达特总统是一个这样的领导人:他在寻求一条不同于纳赛尔的路线,放弃了阿拉伯盟主的地位,仅仅关心埃及本国的事情。
此外,以色列把埃及同苏联反目解释为是回避战争的征兆,把埃及表示继续同以色列对抗解释为是萨达特隐蔽真实意图的策略。
错误的判断使军事情报部门、报道人员和宣传人员等产生了先入之感,这是人类社会中容易发生的一般倾向。
在时间上达成突然袭击的条件,因军事、政治、宗教、人种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十月战争后,阿方强调,战争的结果恢复了他们自己的名誉。但战前,在以色列有很多人怀疑阿拉伯国家会有这种意图。麻痹轻敌,容易陷入错误判断的泥潭。
昔日法军就曾凭空臆断任何强大的部队也无法突破阿登高原。
以军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认为,阿拉伯国家在没有获得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不会发动进攻,阿方如开始行动,己方不会在24-48小时前毫无察觉。
沽名钓誉及畏敌如虎也将有碍于战备。客观地看;这些倾向除情报部门外,各级指挥官中都存在。无疑这是由人类社会中人所固有的弱点引起的。
担心发错敌突袭警报而在敌真正突袭时未能发出警报,是令人遗憾的。为了在敌真正突袭时能及时发出警报,即使错发一些警报也没有关系。
十月战争时,由于以色列的一部分人担心发错警报,因此到10月
6日仍在争论发布动员令的是非问题。1973年5月发错警报之举,贻误了以色列对十月战争的决断。
经常感到战争可能爆发,就容易对突然袭击失去敏感。但是,对爆发战争的一般预测和感到战争迫在眉睫,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
感到战争迫在眉睫时一般是要进行战争准备的,但有时在紧要时刻却妨碍加强临战态势。十月战争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