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家风对老杜的影响。杜审言对作诗与书法很自负,老杜首先认真学习的也正是这两个方面。大历元年(766),杜甫卧病夔州,写过一些自传性的叙事诗,讲述了他从幼年学诗起,历叙漫游齐、赵,洛阳失第,长安十年,经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生活。如《壮游》中有一段为:
三、杜甫(2)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历来人们都把杜甫的诗歌看成历史的见证,所以杜诗有&ldo;诗史&rdo;一说。《新唐书&iddot;文艺传&iddot;杜甫传赞》云:&ldo;(杜)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lso;诗史&rso;。&rdo;后来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序言中总结说,宋人称杜甫为诗史,明人称杜甫为诗圣;称诗圣是因为杜甫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杜诗&ldo;诗史&rdo;的价值,已毋庸赘言,但杜诗之所以号称&ldo;诗史&rdo;,并非他一开始就立意写出史诗,他更多的从个人的经历中去感受时代的变迁,所以较早赋予杜诗&ldo;诗史&rdo;的《本事诗》说:&ldo;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lso;诗史&rso;。&rdo;可见孟棨等人认为,杜诗之所以为&ldo;诗史&rdo;,首先还是把他个人的经历全面展示出来了。他的诗歌,即使是诗史,也是他个人眼中的历史。这些历史,首先是老杜个人的历史。
从《壮游》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老杜童年的相关信息。比如他七岁就开始写诗,后来杜甫又在《进雕赋》中说&ldo;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有千余篇&rdo;。看来,老杜还是有心人,把他七岁的作品都用心地保存下来了。九岁的时候,杜甫开始练习书法,不过这时他临摹的不是他祖父的字,而是唐初书法大家虞世南的字体,因为在《赠虞十五司马》中,诗人明确地说&ldo;远师虞秘监&rdo;‐‐如果这句诗不是老杜临时胡诌用来吹捧糊弄对方,那就说明老杜明显对祖父的书法缺少信心,因为虞世南刚好是学王羲之的,而祖父杜审言又声称可以做王羲之的老师。大约在十四、五岁左右,老杜就经常出入考场了。考试成绩如何呢?老杜没有夸耀,估计是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他所得意的是当时的文坛名宿都很器重他,在另一首自我推荐的诗篇《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老杜有些夸张地说大才子李邕请求与他见面,王翰希望能够把家搬到他的隔壁做邻居,即&ldo;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rdo;。这两句诗如果倒过来解读,可能更接近事实,可以确定的信息是老杜曾经拜访过李邕、王翰,大家可能认为老杜有潜力,会成为班固、扬雄那样了不起的文学家。这种鼓励的话语,我们经常在各种传记中见到,大致是百发一中,老杜总算没有让他们看走眼。
天宝十四载,四十三岁的杜甫在长安进献《奉西岳赋》,在表文中他介绍自己&ldo;少小多病,贫穷好学&rdo;。从各种材料来看,诗人肯定是&ldo;贫穷好学&rdo;的。至于&ldo;少小多病&rdo;,似乎也是事实,只不过当是婴幼儿期间的事情了。在杜老寥寥无几的墓志铭中,有一篇情真意浓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主人公是他的二姑。杜甫的母亲,在生下他不久之后就与世长辞了,杜甫的哥哥也很小夭折了,这个苦命的&ldo;杜二&rdo;‐‐他排行第二,李太白写给他的诗歌就名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只好寄养在他二姑家中,他的继母生下了诸多的弟妹如杜颖、杜观、杜占、杜丰等,自然无力照顾他。有次,杜二与姑母的儿子同时病倒了,巫医说,靠房柱子东南方睡觉就可能痊愈。二姑的儿子原本就睡在那个地方,这时便与杜二调换了位置。时隔不久,杜二奇迹般的痊愈了,而二姑的亲生儿子却死去了。多年以后,每念及这件事,诗人都情不能已,这种片段的记忆反复强化,也让他感觉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
但十多岁以后的杜甫却是生龙活虎的。在《百忧集行》中,他回忆道: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想想严肃的诗圣,在十五岁的时候还是那样顽皮,像个精力充沛的小黄犊,四处跑来跑去,又如淘气的小灵猴,在树上晃来荡去,真令人莞尔。事实又一次证明,苦读是必要的,游戏也是不可或缺的,诗圣也有愉快轻松的童年。
三、杜甫(3)
2.豪饮
在《壮游》一诗中,杜甫说他&ldo;性豪业嗜酒&rdo;,这话很让人纳闷,杜老夫子也喜欢喝酒,而且是那种很豪放的狂饮?仔细想想,似乎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唐代的才子们有几个不嗜酒呢?有人曾经说,杜甫坚决反对酗酒,因为在《赠李白》一诗中他明确地告诫对方不要&ldo;痛饮狂歌空度日&rdo;。这也许是一种误解,杜甫所反对的可能只是无所谓的耗费青春与生命而已。对于酒,他也有很浓厚的情感,而且情感之深并不亚于&ldo;李酒仙&rdo;。有好事者进行过深入调查:李酒仙现存诗文大约1050首,与酒有关的约170首,比例大约是16;杜老夫子先存诗文约1400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比例大约是21。数字显然是最具说服力的,那么为什么杜老夫子没有给我们留下酗酒的不良印象的?可能是他饮酒时不招摇、不张狂,即使嗜酒,但从来不醉,酒品很好,所以让我们忽视了他这个爱好,在《曲江二首》里,他说:&ldo;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rdo;喜欢喝酒,却点到即止,并不做牛饮状,这就是饮酒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