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时,澳大利亚军方人员来到大久野岛确认存放毒剂的数量为芥子气1468吨、路易氏气827吨、红剂958吨、绿剂7吨,合计3260吨。另外根据《情报报告》第四卷,存放毒剂量为芥子气1680吨(忠海)、路易氏气910吨(忠海)、红剂1035吨(忠海440吨、爱媛县大三岛595吨)、氢氰酸15吨(忠海)、绿剂7吨(大三岛),合计3647吨。二者都包括装填在筒内的毒剂。比陆军生产毒剂总量的一半稍多一些,存放于忠海周边的弹药库内,另外,有约3000吨制成毒气弹等送达到其他场所。
催泪性毒气弹药、红筒、氢氰酸手投瓶的生产量,总计为催泪筒2879042个、催泪弹33700发。红筒合计为1597094个,手投瓶为208000个。
战败时日本国内存储的数量,按《情报报告》第四卷,大致内容如下:红筒:忠海493756个、广岛县阿波岛89504个、冈山49个、冈山县三轩屋943个,计584252个。绿筒:忠海282702个。总计866954个。从总生产量中扣除存储数,装备部队的红筒、绿筒数量合计为4669092个。装备数量中的大多数都用于中国战场,或者遗弃在中华大地!曾根兵器制造所是日军的毒剂装填工厂,装填的数量,不比大久野岛更清楚。迄今发现的是在美国海军技术调查团《日本的化学武器》(1945年12月)文件中的&ldo;曾根兵器制造所的装填实绩&rdo;表。表中显示,曾根化学弹装填为213万发。毒剂弹总量加上忠海的绿弹33700发共为2163700发。
海军的毒气弹称为&ldo;特药&rdo;。1号特药为氯乙酰苯,2号特药为二苯氰胂,3号特药甲为芥子气,3号特药乙为路易氏气,4号特药为氢氰酸。按前述《情报报告》第三卷海军的毒气生产量表,总生产量760吨,约为陆军的19。其他还有少量的亚当氏气。
据《情报报告》第三卷,因光气是作为染料使用的,在三池染料、保土谷化学、日本曹达均有生产,将其一部用于军用毒气运送给曾根制造所。包括工业用的生产量在下表中可以判明,总计为684吨。
经过对美军资料的研究分析,1931年~1945年日本军用毒气的生产量如下:这是日军在国内生产的毒气总量。以下为《情报报告》第三卷提供的数字。
光气、氯化苦不会全部转用于军用,而这些化学剂合计为22206吨。
装填的毒气弹可以估计为陆军1646326发,海军70600发,合计1716926发。此外,放射筒为陆军的红筒2657004个,绿筒2879042个,计5536046个。另有氢氰酸手投瓶208000个。以上合计毒气弹药的生产量为7460972发(个)。
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美军统计的数字只能是一种参考数字。日军在战败投降前,为了掩盖罪行,把这方面的文件和材料全部销毁了,很难再确切加以统计。即使这样,人们从这些不完全统计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侵略军大规模制造和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行。
第七章为皇军增添光彩的化学战学校:第一节化学战 [本章字数:2035 最新更新时间:2009-07-1016:24:290]
随着化学战剂和武器装备的研究的深入,日本军部决定加紧化学战教育,设立化学战学校,以培养化学作战和化学防护的专门人才,同时,为编组化学战部队奠定基础。日本军部认为,化学战学校的设立,&ldo;将为皇军增添光彩&rdo;,其实,是为日本军国主义增添罪恶。
教育最早的化学战综合课程教育开始于1927年,是在日本陆军科学研究所进行的。陆军科学研究所隶属于1919年成立的陆军技术本部,共有两个处组成,第1处负责物理研究,第2处负责化学研究。关于化学战教育,过去虽然在步兵学校进行过化学战器材使用方法的培训,但化学战综合课程教育则从未进行过。
1927年,以第2处的职员和参谋本部、教育总监部的数名职员为教官,对各院校选调的教员与研究员进行了综合性的化学战课程教育。
这种教育每年举行一次。第二次之后,要求各作战师团也派人参加。因此,有关化学战的知识逐渐在部队中普及。当时科研所的教育虽然准备得不太充分,教育内容尚处于低级阶段,但却使化学战这一学科从研究领域转向了教育领域,在日本开了&ldo;化学战教育&rdo;的先河。
后来曾担任习志野学校训练队长的小林忠雄就是科研所化学战教育的首批受训者。他曾回忆说当时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毒气的未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化学战史、毒气概况、毒气的种类与烟雾、防毒面具、气象概论等。
科研所的化学战教育实施一段之后,由于各院校教员都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战知识,因此中止了科研所的化学战教育,改成以各院校教员组成的巡回教育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教育。巡回教育由教育总监部计划实施,教员主要来自步校和野战炮校。
随着化学战教育的深入,1933年11月日军颁布了《有关毒气防护及烟幕使用一般教育的训令》,其中有详细的各兵种教育顺序表。1934年2月改订的教育训令中首次开始强调化学战教育,其中第49条规定:&ldo;要对联队一级部队进行毒气防护教育师团长、旅团长应对所属部队的化学兵、化学战培训人员实施集中教育。&rdo;在上述化学战教育中,日军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了不同的教材。1927年,科研所首次进行化学战教育时所用的参考书是科研所自编的《化学武器讲义》、《化学武器临时教育讲义》,教育总监部编写的《毒气防护教育参考书》以及其他国家的《毒气防护教范》等。1929年4月,为了配合化学战教育的进一步深入,科研所向陆军大臣建议,以各国的毒气防护教范为参考,编写新的《化学战教范》。该教范由417条正文、37条附录组成。系统阐述了关于毒气的基础知识、毒气的使用方法、毒气的防护、化学勤务职责等。1933年又以此为基础编写并颁布了训练指导书《毒气防护法》,并一直作为教范使用到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