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乃太祖之子,这已是第二世了,那么四世便是太子之后,太子如今才出生,虽看不出什么来,但自己将来亲自教导的孩子,绝不可能昏庸至此。便是太子昏庸无能,只要自己将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好,那么大梁朝也不可能终结在孙子的手里。
武帝因此动怒,言辞激烈。那观主不但不惧,反而继续说:四世而亡,也非只是朝代,而是武帝这一血脉也会断绝,皆因武帝屠戮血亲,坏了龙基,因果循环自有报应,一饮一啄全有前定。
武帝屠戮血亲,自己煞星镇魂,压得住这血腥冤魂,可福德不修,祸及子孙,他的后代也为夺皇位,也会相互屠戮,血脉断绝。
言及此,天色大亮,日破芸初,武帝气怒之余得急报匆匆而去,只想战后再来找这个老牛鼻子算账。可后来不管武帝带着镇国将军走了多少次山路,去了多少次山顶,都再也找不到那个道观,向附近的人打听,从来没有人见过那个道观,反而是有人在雷电交加的那夜,看见山上盘旋着一个金龙。
后来平西南,扫荡边关,所有的一切都让那个观主言中。武帝更是重视观主后来之言,文景帝五岁便被立为太子,马上马下都是,文韬武略都是武帝一手教出来的。
武帝对嫡长子的管教甚至严苛,不许他早近女色,甚至不许他与吕后亲近。武帝亲手带大了太子,吕后亲自带大了当初的福王。
今上与文景帝是一母同胞,只比文景帝小两岁,一出生便注定是个闲散富贵王爷。武帝与吕后,对他没有丝毫要求,只求他平安康泰,习文习武都不强求,自来溺爱有加,除了不许他参与政事,从不忤逆他的心意。他虽早早的有了封地,但因武帝的默许,与吕后的不舍,一直住在京城的王府里。
文景帝自小便很宠爱这唯一的弟弟,当太子时便执掌政事,素有贤名,可也曾顶住众臣的压力,为福王犯了王法开脱,登基后更是数年如一日的对亲弟弟有求必应。
这两个人渐渐的便走了两个极端,一个长于妇人之手,不曾经历过世事。一个自小便学帝王之术,心怀天下。武帝见文景帝如此善待弟弟,虽不言可甚是欣慰,以为那牛鼻子老道在这一点上肯定说错了。当然,为怕福王有异心,武帝临死前将一切都安排的很好,甚至不许福王去封地,算是用荣华富贵将人半圈禁在京城了,福王习惯了京城繁华,甚至感觉不去封地也是好事。
武帝驾崩后,文景帝登基,常年受管制的人,一旦失了缰绳,心里的欲望便会放大,一直念念不忘的事,便会没有节制的去做。文景帝虽习武,可到底出生时太单薄,底子一直不太好,后在武帝驾崩后极好女色,早年也曾有过夜御九女。吕太后说教了几次,才收敛了几分,可他后宫数目庞大,每夜必然有嫔妃作陪,时常通宵达旦。
文景帝与吕太后并不亲近,一国政权紧紧握在了文景帝手中,且他虽是好色,可也不曾荒废国事,甚至运筹帷幄,颇有才干。吕太后也不能干涉太多,只能好生规劝,让他与皇后早日诞下子嗣。
文景帝登基两年,才有唯一的皇嗣,又恰巧是安皇后所出,此后便彻底放下心来,对女色更是不加节制,四年后的夜里暴毙在寝宫里,当时床上还有三个妃子。吕太后大怒,当夜杖毙了那三个妃子。
那五岁的孙子秦肃自幼被文景帝带在身侧,莫说吕后这个奶奶,便是安皇后这个母亲,都不怎么亲近。福王十五岁便有了子嗣,两个孙儿,长于太后膝下,福王又自小孝顺母亲,几乎对吕太后百依百顺。让一个一点都不亲的孙子登基,还是让最疼爱的儿子登基,这根本不用选。何况,儿子登基后,吕太后依旧是太后,而孙子登基后,那么吕太后便是太皇太后,太后便是安皇后。
后来,福王在吕太后在强势的支持中,登基为帝。这是武帝和所有人,甚至福王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便是知道他的兄长驾崩了都没有朝皇位上想,可太后当夜便私下告诉他,要让他登基。
那时今上感觉自己在做梦一样。安皇后到底没有吕太后的手段,更没有吕氏根深蒂固的外戚,根本斗不过吕太后母子,最后只有默许此事。安皇后还想着来日方长,卧薪尝胆,可惜今上登基一年多,她便死于后宫,不到两年整个安家给她陪葬了。
后来朝政之事,多有吕太后做主,今上也落个清闲,可一年多前吕太后薨后,今上便感觉力不从心,周皇后到时候想效法吕太后,可惜当初武帝与吕后,只想让小儿子平顺和乐,根本不会给他娶高门大户的女儿,周后人很简单,家世也简单,是当年吕太后亲自挑选的媳妇儿。
周后本身就是小门小户出身,没怎么读过书,在今上登基后也是颇有野心,也想给父兄谋个更好的前程。可惜,太过简单的人什么都放在脸上,吕太后又怎么会容许再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是以这些年周氏的父兄一直被吕太后压制,周后更是接触不到任何政事,甚至因为吕太后对她的愚钝越发不喜,连今上都对她颇为厌烦,更不会让她干政。
虽然吕太后才薨不到两年,可今上也越发感觉政事枯燥厌烦,上朝都是看心情,许多事都交给太子处理。当初今上效仿父兄,打算亲自教养太子,可吕太后对自己的小儿子还是有些了解的,很是不放心,便将太子放在自己的宫里教养,倒是将太子教养的颇有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