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格长篇大论地说明,苏联并不是一个军事威胁,因为她需要一个
和平环境去搞经济建设。希尔格一走,希特勒便说,他自己已&ldo;有点儿俄国
味道了&rdo;,还可能听信于俄国的宣传。&ldo;不过,如果他是对的,我便不能同意
斯大林的和平建议。我必须尽快中断那个巨人内部巩固的过程。&rdo;他令里宾
特洛甫在对苏关系中原地踏步。
斯大林则令阿斯塔霍夫恢复对德的贸易谈判。5月20日,莫洛托夫
插手这一谈判,把德国大使冯&iddot;舒伦堡请到克里姆林宫。平常脸孔冷峻的莫
活托夫,此次却成了和蔼可亲的主人。但是,在亲切的外表下却埋藏着一副
铁石心肠。正式谈判一开始,他便抱怨说,希特勒显然不太愿意签订新的经
济协议,这给苏联人一种印象,就是说,德国人并非真心诚意,而是出于政
治上的原因,在谈判中玩弄花招。
元首更关心的是加强他与墨索里尼的关系,至少目前是如此。墨索里
尼对阿尔巴尼亚的突袭虽然使他难过(希特勒要的是取乐,而不是真干),
但自那时以来,他一直在与意大利谈判,以缔结一个更有约束力的轴心条约。
此条约于5月22日签订,仪式还相当隆重。它被称为《钢铁条约》,把意
大利的命运和德国的命运无可挽回地捆在一起。对希特勒而言,这项条约系
外交胜利的产物,因为它保证,在战争期间一方&ldo;将用其海陆空三军的全部
力量&rdo;支援另一方。令人难于相信的是,由于急于取悦于希特勒,墨索里尼
甚至未让其内阁或政治和法律专家们去核对条文内容‐‐此条约甚至没有明
文规定:只是在遭敌进攻时本条约才有效。这样,墨索里尼便大意地把意大
利的命运置于他的伙伴的掌心。
这条约的签订,好像使希特勒拿到了冒险发动战争的许可证似的。次
日,信心十足的元首便把高级军官召至总理府内的书房。他解释说,解决德
国经济问题的方法与德国和波兰的分歧有着密切的关系。&ldo;但泽根本不是争
执的目标。这是我们向东扩大生存空间的问题,也是取得食品供应和解决波
兰的争端的问题。&rdo;
因此,波兰(尽管与德国有友好条约)必须被消灭。&ldo;我们不能重复捷
克事件&rdo;,他警告说,&ldo;那会出现战争的。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rdo;只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