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圆满之境呢?试以佛的双足&ldo;智慧&rdo;与&ldo;慈悲&rdo;来说。
佛典里给佛智慧的定义是&ldo;妙观察智&rdo;&ldo;平等性智&rdo;&ldo;成所作智&rdo;&ldo;大圆镜智&rdo;,如果把它放到最低标准,我们可以说圆满的智慧具有这样四种特质:一是善于观察世间的实相;二是能平等对待众生,因了知众生佛性平等之故;三是有生命的活力,所到之处,一切自然成就;四是有无比广大的风格,如大圆镜反映了世界的实相。
也可以说,假如有一个人想走向圆满,他要在智慧上有细腻的观察、平等亲切的对待、活泼有力的生命、广大无私的态度。我们试着在黑夜中检视自己生命的风格,便会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走向圆成智慧之路。
慈悲的圆满境界则有两项标杆,一是无缘大慈,二是同体大悲。前者是对那些无缘的人也有给予快乐之心,是由于虽然无缘,也要广结善缘;后者是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独存于世界,而是与世界同一趋向、同一境性,因此对整个世界的痛苦都有拯救拔除的心。
慈悲的检视也和智慧一样,要回来看自己的心,是不是与众生感同身受,是不是与世界同悲共苦?切望能共同走向无忧恼之境,如果于一个众生起一念非亲友的念头,那就可以证明慈悲不够圆满了。
因缘的究竟是渺不可知的,圆满的结局也杳不可知,但人不能因此而失去因缘成就、圆满实现的心愿。
一个人有坚强广大的心愿,则因缘虽遥,如风筝系线在手,知其始终;一个人有通向究竟的心愿,则圆满虽远,如地图在手,知其路径,汽车又已加满了油,一时或不能至,终有抵达的一天。
但放风筝、开汽车的乐趣,只有自心知,如果有人来问我关于圆满的事,我会效法古代禅师说:&ldo;喝茶时喝茶,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说什么劳什子的圆满?&rdo;
这就像一条毛虫一样,生在野草之中,既不管春花之美,也不管蝴蝶飞过,只是简简单单地吃草,一天吃一点草,一天吃一点露水;上午受一些风吹,下午给一些雨打;有时候有闪电,有时候有彩虹;或者给鸟啄了,或者喂了螳螂;生命只是如是如是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有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灯,灯上写两行字:
今日踽踽独行,
他日化蝶飞去。
走向生命的大美
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经说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ldo;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rdo;。意思是说有感性的胸怀,见到西风里凋零的碧树心有所感,在内心里有理想的抱负与未来的追寻,虽有孤独与苍茫之感,但有远见,对生命有辽阔的视野。
这三句的原作者是宋朝的晏殊,出自他的《蝶恋花》,原词是&ldo;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rdo;
第二种境界是&ldo;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do;。意思是说不只要有追寻理想的热情与勇气,还要有坚持、有执着,去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变瘦了、衣带变宽了,也能百折不悔。
这两句的原诗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凤栖梧》,原词是&ldo;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do;
第三种境界是&ldo;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do;。意思是经过非常长久的努力追寻,饱受人生的沧桑,到后来猛然回首,那要追寻的却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灯火阑珊的地方。
这三句典出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是&ldo;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do;
从前读《人间词话》到人生的三种境界时,虽有感触,但不深刻,到最近几年,这三重境界之说时常在心中浮现,格外感受到王国维对生命的智见,他论的虽然是诗词、是事功、是人格,讲的实际上是人从凡夫之见超越的历程,到最后那种&ldo;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do;,简直是开悟的心境了,使我想起一首禅诗&ldo;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遇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rdo;,也不禁想到菩萨在人间留下一丝有情那样的心境。
一个人要&ldo;众里寻他千百度&rdo;,必然要经验人生的许多历程,而要&ldo;蓦然回首&rdo;则需要一种明觉,至于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原点,是那个&ldo;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rdo;的自我呀!
诗人虽然出自情感与灵感来表达自我,但其中有一种明觉,或者与禅师不同,我相信那明觉之中有如同镜子一样澄明的开悟的心‐‐这种历程,在某些作品里是历历可见的。
宋朝诗人蒋捷曾有一首《虞美人》,很能看出这种提升的历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