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口以不变的迷糊口吻回答。
&ldo;首先用了警棒‐‐这可说是丈夫的吃饭工具。在上头缠上绳子卡在雨窗上,绳子的一头先固定起来,接着趁丈夫睡着时缠在他脖子上用力拉扯另一头。&rdo;
&ldo;这算很奇怪吗?&rdo;
&ldo;恨奇怪啊。要说有计划,使用的道具未免太草率,感觉像随手拿身旁的物品充数;但要说是冲动,行动又太冗长,还意外地周到,所以真的很怪。&rdo;
&ldo;但这也还好吧,又不是说没有勋机,栅不上街勋杀人吧。&rdo;
敦子一讲话说:
&ldo;确实主嫌犯‐‐妻子打从心底厌烦粗暴又花钱不知节制的丈夫,可说自平常就怀有动机。但一直到犯案当晚,收拾饭桌时才突然想要付诸实行。只不过那时还不敢动手,毕竟丈夫是个无赖,职业又是警察,贸然行事肯定会遭到反击。加上身为教育者的她也很清楚杀人是多么反社会、多么不为公理所容的行为。只是当晚丈夫睡着之后,那个突然来临了。&rdo;
&ldo;来临?你说杀意吗?&rdo;
&ldo;该说‐‐杀意吗?或许该说是‐‐好时机。&rdo;
&ldo;好时机?&rdo;
也就是指‐‐杀害条件具备的状况吧。
&ldo;现在杀得了,杀了也无妨,杀了就轻松了‐‐想到这些,什么憎恨都已不再是问题了。成为问题的,就只有如何更有效率。不失败地完成杀人行为而已。因为最麻的问题此时已经解决,所以杀人行为的社会性意义也就失去。至于动机‐‐也就是日常的怨恨又如何呢?由于她这时心中所想的是只要杀了丈夫就能一了百了,所以动机也不存在。这时只考虑如何把警棒牢牢固定在窗子上,或是如何绑牢绳索之类的问题而已。也就是说,能称为异常的就只有那个来临的瞬间,之后的状态便与平时无异。&rdo;
&ldo;哈哈,除了对象是人、行动目的是杀害以外,其他不管是把棒子固定在窗子上或缠上绳索、拉扯绳索等行为的确都与平常做的事没两样耶。&rdo;
&ldo;但我还是觉得这是诡辩,不愧是京极堂的意见。就算犯罪时的精神状态不算异常好了,之后的分尸行为他又如何解释?&rdo;
&ldo;嗯‐‐鸟口先生说的没错。这之间要画上分界线是很困难的‐‐不过硬要分的话,精神最异常的时刻恐怕不是实行中而是行动刚结束的瞬间吧。在来临的那个完全退去之后‐‐也就是完全杀害之后。&rdo;
&ldo;是‐‐这样吗?杀害完毕的状态比杀害时更异常?&rdo;
&ldo;对‐‐当那个来临的瞬间,姑且算不正常好了,但犯案中意外地仍能维持正常的判断。可是在犯行全部结束时‐‐犯人就会领悟到自己处于一种极端非日常的状态下,身边躺着尸体,犯下罪行的是自己,大半的人都会精神错乱。于是犯人便会透过后悔、反省、或自首等行动来矫正这种非日常性。不过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只要让社会放过自己就好。简单说,只要不被发现即可,亦即,犯人可以选择以掩盖犯罪事实的方式来回到正常。精神最动摇的时期大概就是从杀害完毕到决定掩盖罪行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有长有垣,人人不同;有些人会立刻决定如此,也有人会犹疑不决,而做不到的人多半会遭到逮捕。&rdo;
敦子似乎完全想起老哥的话了。
连话语语气也多少有点京极堂味道。
&ldo;这边我还能理解,但就算如此,分尸行为又有什么意义?&rdo;
同样地,我也仿佛自己正面对京极堂般提出质疑。
&ldo;若以荒川事件的情形为例,听说提议分尸的是母亲。她的理由很简单,那样做较容易搬运也不易被发现。又大又重的东西分割了就能轻松清理‐‐就这么一句极为日常性判断的建议将犯人从异常的精神状态拯救出来,这个理所当然的意见甚至颠覆了犯人心中&lso;杀人为重大的反社会行为&rso;之价值观。因此接下来重要的只剩下如何有效率地切除肢体而已,其他问题在此时暂时被抛在脑后。听说母女俩只花了两个小时就将丈夫像条鱼般完全肢解掉。&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