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同志,请问三十九军的部队撤下来没有?&rdo;
这天,朱品先看见一个指挥员模样的人的背影,刚喊出&ldo;同志&rdo;两个字,那个人就转过身来,朱品先又惊又喜地喊了起来:&ldo;哎呀!这不是三四九团的副团长董昌亭吗?&rdo;
&ldo;是我。你这个朱品先什么时候到这里来的?&rdo;
这两个从抗战期间在苏北新四军三师就在一起战斗、工作、生活的老战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真是无法形容。两个人都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但是最要紧的还是朱品先讲了他是怎样带领这支归队团来到朝鲜找部队的,董昌亭讲他们一一七师横城大捷歼灭了3000多敌人,抓了2500多人俘虏。朱品先详细地询问了军部和各个师的驻地在哪儿后,当晚,他和刘参谋让各个中队回到各师去了。
后来,朱品先到了一一七师师部。他向张竭诚、李少元敬了个礼:&ldo;师长、政委,我回来了!&rdo;
&ldo;朱品先,你是怎么回来的呢?&rdo;
&ldo;我是带三十九军归队团到朝鲜来的,路上走了40多天,找部队找得好苦呀!&rdo;
&ldo;归队团有多少人?&rdo;
&ldo;上千人吧!&rdo;
&ldo;太好了。你带了这么多人回到了部队,有功呀!现在部队减员太大,正需要补充兵员和干部啊!&rdo;
张竭诚和李少元高兴起来,吩咐了警卫:&ldo;打盆水给朱主任洗个脸,和我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rdo;
李少元还对朱品先说了一句这样的话:&ldo;你来得正是时候。先在师里等几天……&rdo;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朱品先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几天以后,我们军里批了一一七师党委关于朱品先同志任一团政治委员的报告。原来的政委彭仲韬调到师政治部当主任了。
我们军还有许多第二次入朝的同志,军司令部作战参谋李方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第一批入朝的,曾在日记中写道:&ldo;1950年10月22日17时30分,在月光下,我们紧张而兴奋地穿过了鸭绿江大桥。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行列向朝鲜开始进军了!&rdo;从此,他一直在我们军指挥所工作,经历一至五次战役,参谋业务熟练,积极勤奋苦干,给我留了良好的印象。1951年11月27日,军教导大队在辽阳成立后,他被调回国在教导大队工作。1952年12月12日他又被调回军司令部。他在这天日记中写道:&ldo;今天17时10分,我再次跨过鸭绿江,重返朝鲜前线了。我感到无限的欢快、幸福和骄傲!英雄的江桥啊,在寒风中站立。亲爱的祖国,亲爱的首都,亲爱的人民,再见吧!&lso;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斗争,为欢乐而死。&rso;伏契克的话,在我脑海里浮现了。鸭绿江水在奏着战歌,我愉快地过江前进了。祖国母亲,重新给我力量,把我更加武装了。人生啊,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尚的吗?我知道我是在幸福之中……&rdo;
第12章水淹美军陆战队
我命令一一五师打开华川湖全部水闸,来了个水淹美军陆战队的战法‐‐赵志立成了板门店谈判记者招待会上的新闻人物,因为他指挥三四四团一连同美国人打了一场东方的&ldo;直布罗陀&rdo;战斗第四次战役开始不久,由麦克阿瑟提名被美国总统杜鲁门委任接替第八军军长沃克的李奇微,在他的&ldo;屠夫行动&rdo;计划被粉碎后,于1951年3月7日又出笼了所谓&ldo;撕裂行动&rdo;计划。他的企图和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步占领洪川、春川、华川;第二步占领铁三角,抄西线我军后路,越过三八线,割断西线与东线我军联系,从中线打开缺口。为此,敌人把他们的精锐部队用于洪川、华川之线,部署美陆战一师、骑兵一师两支王牌部队,沿洪川、春川、华川公路东西两侧北进,西面有美三十四师,东面有美三师,二梯队还有英二十七旅和伪军等部队。妄图占领三八线以北,抄西线我军防御后路,把战线推向三八线以北。
我军执行运动防御,志司有指示,叫做步兵前轻后重,炮兵前重后轻。我们怎么执行呢?第一步,3个师采取前三角配置,横城以北洪川以南为一一六师,一线散开,在一一六师后面把一一五师部署在洪川公路以东,以西为一一七师。第二步,每个山棱线上构筑单人掩体,山的斜面都挖防炮洞,在山头本该放一个排,我们放个加强班,本该放一个连,我们放个加强排。每个山头都防御,但兵力展开并不多。相对地说,以山头为单位作战,特别对山的两侧注意戒备。对公路,在不影响作战行动的条件下进行破路,并用炸药包、爆破筒每连组成反坦克小组,专门对付沿公路前进的敌人坦克。每个山头都放兵坚守,这样可分散敌人的火力。部队向后转移是按照预定计划,在夜间有秩序地进行的。坚守的原则,白天不准撤退,打完就算,这是针对美军的弱点而说的。只要我们山头有人,敌人就不敢上来。
美军步兵完全靠飞机、大炮的火力,打得没有人或很少有人敢冲锋。我们的炮兵分散配置,集中使用。迫击炮、六○炮对付敌人冲锋的第一梯队,七五山炮集中火力打敌人第二梯队。我们三十九军在机动防御50天中,敌人每天向我们阵地上打一万余发炮弹,但我们伤亡并不大,相反,敌人伤亡很大,敌我兵员损失为二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