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英格兰民族的天性和皮特的执着精神,使英国战后仍在继续保持当时所致力的方向,并且已经对今后的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北美洲的霸主,利用它的公司正在印度称王称霸,它已被当地君主承认的征服地拥有比大不列颠人口还多的2000万以上居民和相当于本国政府的税收,英国此外还拥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富饶的领地。过去的事实为它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教训,即西班牙由于衰弱,它不得不被那个分散的巨大帝国所拖累。英国海军历史学家叙述西班牙在上述战争中的一些话,只需少许改动一下,便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英国。
西班牙正是英国与其斗争总能取得最大好处和最多荣誉的国家。这个庞大的君主政体心力衰竭,其资源来自远方,所以无论谁控制了海洋,都可以控制西班牙的财源和贸易。它汲取资源的领地距首府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距都很遥远,使它比其它国家更需要顺应时势,直至它能够使它的庞大的但互不相连的帝国的各部分积极行动起来。[原作者注:坎贝尔:《海军将军们的传记》。]
说英国心力衰竭是不实际的,但是它对外界的依赖,正是对上述这段话的一种必然联想。
英国没有忽视这种相似的处境。从那时起直到我们这个时代,它已采取了将其海上力量获得的领地与他的海上力量相结合为主导的方针政策。通往印度的道路‐‐克莱武时代是一条漫长和危险的航线,在这条航线上它没有自己的停泊地‐‐由于获得了圣赫勒拿岛、好望角、毛里求斯使其有机会得到了加强。当蒸汽舰船使红海和地中海航线可以通航时,英国得到了亚丁,后来它又在索科特拉岛获得了立足之地。马耳他在法国革命战争期间就已由英国控制,并且由于它的领导地位,作为反对拿破仑联盟的柱石,使它在1815年的和约中要求得到了这个岛屿。因马耳他距直布罗陀不到1000海里,由这两个地方实施的军事控制,其控制范围相互连接。现在我们看到它的控制范围已从马耳他延伸至苏伊士地峡,从前这里没有一个阵地,而是由割让给它的塞浦路斯守卫。尽管法国妒忌,埃及还是交由英国控制,因为拿破仑和纳尔逊都知道这个位置对印度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纳尔逊在尼罗河之战刚刚结束,就即刻派一名军官把英军取得胜利和波拿巴&iddot;拿破仑希望破灭的消息经陆路送至孟买。甚至在今天,英国所以以妒忌的眼光看待俄国在中亚的发展,也正是由于那个时代它的海上力量和资源战胜了德&iddot;阿赫的软弱和絮弗昂的精明,并从法国的伟大抱负中抢走了印度半岛。
马丁先生在谈到七年战争时说:
自从中世纪以来,英国第一次单枪匹马没有任何联盟,成功地战胜了有强大援军的法国。英国的获胜,完全归功于它的政府的优势。
的确如此。但是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利用它的钱,支持和鼓励了它为数不多的援助者,主要是普鲁士和汉诺威进行拼死的斗争。它的舰船能够抵达的地方,都有它的势力,并且没人对海洋归于它提出质疑。只要它愿意,它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并且随它一起去的是它的大炮和部队。通过这种机动,它的部队能成倍地增加,而使其敌人部队被分散了。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的所有交通干线。敌人的舰队不能会合,较大的舰队不能出海,或者如果它出海了,也只能用没经过锻炼的军官和舰员,去对付那些身经风暴和战争洗礼的老战士。战争中,除了梅诺卡岛被法军攻占外,英国不仅认真地防守自己的海上基地,并且急切地去占领敌人的基地。直布罗陀好似法国土伦分舰队和布雷斯特分舰队的一只凶猛的拦路虎。当英国舰队已将路易斯堡置于它的控制之下时,法国至加拿大的救援者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
英国一国能在这场战争中赢得胜利,是由于在和平时期利用海洋获得财富,战争期间利用它的规模巨大的海军、依靠它的大批的生活在海上或靠海洋生活的臣民,并利用它的众多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作战基地来控制海洋。然而必须注意,这些作战基地如果其本身的交通线不畅通,那么他们就失去了他们自身的价值。由于这个原因,法国失去了路易斯堡、马提尼克、本地治里,同样英国自己也失去了梅诺卡岛。基地和机动部队之间的作用,港口和舰队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原作者注:这些评论经常总是正确的。自采用蒸汽舰船以来,现在就显得更加正确。与所熟悉的帆船相比,蒸汽舰船所需的煤的补充是一种更频繁、更紧急、更必需的要求。海军企图到远离煤站的地方,进行精力旺盛的作战活动是不可能的。同样不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想占领远方的供煤站也是徒劳的;它们只能落入敌人之手。但是,最愚蠢的妄想是在国界之外没有燃料补给站,而只想通过破坏贸易来打败敌人。]在这方面,海军实际上是一支轻型部队,它使自己港口间的交通保持畅通,为敌人的交通设置障碍。此外,它还能为陆上部队清除海上障碍,它控制着地球上人们可以生存和致富的荒芜之地。
第九章从巴黎和约至1778年的事态发展美国独立战争引起的海战阿申特岛外海之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