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部落的今天
朝鲁巴根
公元1698年,蒙古民族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奴役,历尽万里艰辛,毅然东归故土,揭开了爱国史上悲壮的一页。整整300年后,土尔扈特人的后代又在其生息繁衍的这片土地上,谱写出民族进步的新篇章。内蒙古西部大戈壁,雄浑辽阔。巍巍祁连山的雪水,从北坡奔泻下来,汇成了黑河,黑河中下游流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变成额济纳河,古称&ldo;弱水&rdo;。别看额济纳旗有近1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3个台湾省之大,但大部分是超干旱的茫茫戈壁滩,仅有15万多当地各民族群众和几十万头牲畜,是全国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这里的生灵赖以生存的最理想地段便是额济纳河流域。沿河两岸的胡杨林叶茂成荫,红柳丛紫里透红,新开垦的万亩棉田绿叶衬托着点点棉朵,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1998年8月28日至30日,旗所在地达来库布镇张灯结彩,热闹非常。这里隆重地举办了&ldo;纪念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300周年暨第十届那达慕大会&rdo;。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庆典,主题是&ldo;爱国、团结、开放、发展&rdo;,方式是&ldo;文化搭台,经贸唱戏&rdo;。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家民委、驻军各部队、全国妇联、内蒙古自治区几大班子,以及宁夏、甘肃、新疆等友邻省区分别派代表或来信表示祝贺。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牧民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大会会场周围整齐地搭起一顶顶雪白的蒙古包。蒙古包的主人们用自家飘香的奶茶、奶酪和刚刚宰杀的鲜嫩羊肉无偿招待远方来的客人,为大会助兴。庆典活动把具有民族特色的赛马、赛驼、摔跤、大型文体表演同充满现代气息的名人演唱晚会、经贸洽谈仪式结合起来,使这里的牧民群众大饱眼福,仅3天时间就与外地合作单位签订了近2000万元的互助合作及贸易供货合同。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县级单位,能有这般凝聚力和感召力?原来,这里积淀着一个古老民族难以忘怀的悲壮史诗。土尔扈特原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部落。早在300年前(1698年),土尔扈特人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残酷压迫和欺凌,在首领阿拉布珠尔的带领下,不远万里,历尽艰辛,终于从遥远的伏尔加河流域回到祖国怀抱,定居在额济纳河畔,从而成为73年后(1771年)数十万土尔扈特人举族万里东归的先驱。他们的壮举给创造了灿烂的居延文化和黑城文化的额济纳又添写了一页爱国主义的历史篇章。根在东方,富在家乡。回归30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勤劳、智慧的土尔扈特人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设自己的家园,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50岁的牧民根登是土尔扈特部的后裔,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永青扎布是自治区劳动模范,又是中共十五大代表;女儿乌恩太今年刚从兰州西北民族学院本科毕业,儿子正在高中一年级读书。他本人现任赛汉陶来苏木(乡)扎恩查干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又是私营企业‐‐赛汉陶来矿业公司经理。他家现有1200只羊,去年,全家纯收入累计达32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10万元,卖矿石收入占20万元,其余收入来自种植棉花和饲草等。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改革的大潮中,思想观念正在变革和升华。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西移,对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的额济纳居延绿洲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启动,明天的额济纳一定会更美好。
蒙古学研究之八
更新时间:2005-7-2310:52:00
字数:3231
贺兰山之名新探
对已发表的关于贺兰山之名的文章概括之,较重要的学术观点有三:1.部落说,2.族号说,3.&ldo;白马祭&rdo;说。贺兰山之名,最早见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该书卷四&ldo;灵州&iddot;保静县&rdo;条载:&ldo;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rdo;。唐保静县治所在今永宁县南的望洪附近,其西93里为贺兰山与今天的地望相符。山名的由来,因山体东麓的树木青白相间,望如驳马,因之,北方的少数民族呼驳马为贺兰。近二十年来,一些史学研究者对&ldo;驳马&rdo;说提出了质疑,对贺兰山之名的由来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存世先生和宁夏银川市文物管理处李芳先生在2002年第4期《宁夏社会科学》上撰文《贺兰山之名新探》,探讨贺兰山之地名。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ldo;驳马&rdo;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ldo;驳马&rdo;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ldo;驳马&rdo;山,音译汉记为&ldo;贺兰山&rdo;。贺兰山岩画证实贺兰山有驳马生存;&ldo;驳马&rdo;是&ldo;贺赖&rdo;部的图腾。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徒的历史史实。
明四夷馆&ldo;鞑靼馆&rdo;研究
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同时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鞑靼馆是四夷馆中负责翻译蒙古文书,兼培养通蒙汉语翻译人员的机构。鞑靼馆蒙古语教学有详载的制度、教师、生徒、教学内容,并且代译女真馆文书。满族根据蒙古文创制满文的原因,与明朝部分女真人使用蒙古文这一事实有关。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乌云高娃女士和博士生导师刘迎胜教授在2002年第4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明四夷馆&ldo;鞑靼馆&rdo;研究》的文章,对明代四夷馆鞑靼馆设置年代、蒙古语教学、文书翻译活动、译语的编撰等问题做了探讨。四夷馆在永乐五年初设立,分为八馆,后增设两馆,计为十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正德六年(1511)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1579)增设暹罗馆。鞑靼馆的教师是一些与火源洁有关系的人;初设时,生徒来自国子监,后从世业子弟中选。教学内容初习杂字,嘉靖二十一年后(1542年),以诰敕、来文、杂字一同学习。鞑靼馆还负责翻译明朝与北元、女真部交涉事务中的朝贡及贸易外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