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苍狼与白鹿有手机版没 > 第493章(第1页)

第493章(第1页)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副教授苏德毕力格在2002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上发表题为《清朝的政策与蒙古族的衰落》的文章,认为,满族建立并统治的清朝,对蒙古人的政策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不能忽视不利的因素,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蒙古族民族集团的分散治理,因俗而治和分而治之使蒙古人失去统一的居住区域;盟旗制使蒙古人的军事体系涣散,游牧地的分配和游牧地的变小及游牧经济的衰退,都使蒙古人的军事受到影响;定居区域的增加和游牧地的减少使蒙古人的经济受到影响。

元代色目高丽通婚举例

高丽作为元朝藩属国,二者之间贡赐频繁,出于政治目的,元与高丽之间普遍存在着联姻关系,除却王室之间的联姻,高丽王有时出于取悦元帝之目的,往往会献高丽美女于其宠相。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马娟女士在2002年第5期《宁夏社会科学》上发表题为《元代色目高丽通婚举例》的文章,用燕真娶金氏、不阿里娶蔡氏、回回娶高丽氏、契循娶洪氏等实例,说明蒙古人与汉人、汉人与色目人、诸色目人之间、蒙古人与高丽人、色目人与高丽人之间均可找到其互相通婚联姻的史料记载。举例为元代色目、高丽通婚之事,时间跨度为元初至明初。从中可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所举之例均为色目男子娶高丽女子,不见高丽男子娶色目女子,盖因色目妇女人数太少之故。

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ldo;省&rdo;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ldo;行台省&rdo;,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以前通常简称&ldo;行台&rdo;)。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ldo;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rdo;。明朝废宰相,中央已无称&ldo;省&rdo;的官府。地方的行省一称虽亦废止,但代之而设的布政使司在习惯上仍被俗称为行省乃至&ldo;省&rdo;。于是&ldo;省&rdo;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影响直至今日,而元朝行省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就制度层面而言,元朝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及百年,行省制度在其中所起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近期出版的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元朝行省制度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将元朝行省的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帆副教授在2002年第1期《中国史研究》上发表题为《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的文章,评述了李治安的著作。

蒙古学研究之十

更新时间:2005-7-2310:52:00

字数:4348

元朝的军事戍防体系与版图维系

元朝疆土辽阔素为史家称道,但元朝政局动荡也为史家诟病。之所以动荡,实由版图过大、治理不善所致。由于版图内分布众多部族,而各族及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给有效行政带来实际困难。元朝开国后曾附会汉法,采用中原制度,以图纠弊更新,但仍无法克服此伏被起的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加上过度掊克的财政政策激起不断反抗,国势难以稳定。基于武力开国的蒙古贵族统治者于是又将武力镇压作为治国重要手段,为此建立了军事戍防体系。由于蒙古贵族的防范及史料的亡佚,元朝军事制度至今尚不能为世人全知。但由于学者们的努力,许多具体问题逐步得到诠释,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家研究,借以概述元朝军事戍防制度,进而探索军事戍防对元朝治国得失的影响则成为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毕奥南副编审在2002年第2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上发表题为《元朝的军事戍防体系与版图维系》的文章,认为元朝版图辽阔,其军事戍防体系由中央宿卫制和地方镇戍制组成。元朝戍防对象,对外有西北诸王、沿海日本海盗、安南、占城、缅国等反抗势力;对内主要是镇遏江南南宋残余势力及边疆地区各部族。所以稳定统治要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来实现。元朝面对激烈的民族矛盾、社会矛盾,虽曾尝试以实行汉法来解决问题(即所谓文治),但统治者过于迷信武力,一味镇压,最终导致元朝统治崩溃。

&ldo;萨满&rdo;词考

中外学者对&ldo;萨满&rdo;一词的来源及词义,历来说法不一。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它与梵语,s&lso;ra-ana或巴利语saana(沙门)有关,是自古以来进入通古斯语和蒙古语的一个外来词;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北亚地方土生土长的地方语;大部分中国学者则认为,它是满-通古斯语,义为&ldo;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rdo;。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赵志忠教授在2002年第3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ldo;萨满&rdo;词考》的文章,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及历史文献出发,时&ldo;萨满&rdo;一词的词源与词义进行重新考释,认为&ldo;萨满&rdo;一词不是外来语,而是中国古代女真语;其义不是&ldo;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rdo;,而是&ldo;智者&rdo;。早在12世纪南宋人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就有记载,&ldo;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rdo;。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ldo;珊蛮(萨满)&rdo;一词的最早记录。历史上的女真人是满族的先人,满语源于女真语,在满语中,&ldo;萨满&rdo;写做saan。从满语构词法上看,saan一词的词根是sa,与saan一词最为接近的词有两个:一是sabi(知道),一是sabubi(看见),在女真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两个词。在女真语中&ldo;看见&rdo;与&ldo;知道&rdo;是同一个词,其动词原型是sabie。在满语中&ldo;看见sabubi&rdo;和&ldo;知道sabi&rdo;是两个词,但从构词上看sabubi一词是从sabi一词变来的,是sabi的使动形式。由于长期使用而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词&ldo;看见sabubi&rdo;。从词义上看,&ldo;知道&rdo;与&ldo;看见&rdo;这两个词的含义也有相通之处。在满语和女真语中还有一个词&ldo;视、看,观&rdo;(满语tuwabi和女真语turgara)与&ldo;看见&rdo;(满语sabubi和女真语sabie)相对,因为只有&ldo;看见&rdo;才会&ldo;知道&rdo;,视而不&ldo;见&rdo;就不会&ldo;知道&rdo;。所以说,满语sabi与女真语sabie是同一个词。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saan一词来源于女真语,并且经过了从词根sa-sabi-saan-saasabi的繁衍过程。这个繁衍过程说明,&ldo;萨满&rdo;一词是地道的中国特产,是中国古代民族女真人的创造,后来传到世界各地的语言中。&ldo;萨满&rdo;一词的含义。《三朝北盟会编》记法:&ldo;兀室(乌舍)奸猾(通变)而有才,自制女真法律、文字,成其一国。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rdo;从完整的引文来看,兀室指的是完颜希尹。他是金代著名的将领和学者,曾创制了女真文,史称&ldo;女真大字&rdo;。《大金国志》说他&ldo;深密多智&rdo;,&ldo;尝以智得免&rdo;于祸。粘罕,即完颜宗翰。他是金代大将,英勇善战,曾与完颜希尹一起俘过宋徽宗、钦宗二帝。因此,才将他与完颜希尹相提并沦,并认为&ldo;粘罕以下皆莫能及&rdo;。这段引文说明:&ldo;萨满&rdo;一词的原始称谓指的是女萨满(巫妪),通称男女萨满是后来的事。这就好像&ldo;巫&rdo;一词本义为&ldo;女巫&rdo;一样。完颜希尹就是萨满。因为他&ldo;通变而有才&rdo;。&ldo;深密多智&rdo;并&ldo;变通如神&rdo;真正的&ldo;智者&rdo;。所以说,萨满的词义绝不是&ldo;激动、不安和疯狂&rdo;之人。&ldo;萨满&rdo;一词的含义就是&ldo;智者&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