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贤靠三陪陪出了个高安侯,顿时抖了起来,连出气儿都比早先粗了许多。
哀帝高兴没几天,老天爷不知趣,又搞了一次天狗吃太阳的故伎重演。
封建时代的人太迷信,把日食这种很普通的天文现象看成是上天的警示,按照规矩,得来一次&ldo;举直言&rdo;,让群臣充分发表意见,指摘朝政的不妥之处。
王嘉可算逮着机会了,洋洋洒洒搞了一大篇封事,通篇都是说这次日食就是老天爷在批评哀帝对董贤这个幸臣过于宠爱,以致弄得阴阳再次失调云云。
哀帝刚看了两行,就看不下去了:
&ldo;这老头儿也太倔了,真是得理不饶人!收起来收起来,看看还有别的说得像人话的奏章没有?&rdo;
内侍手里捧着几封奏章,犹犹豫豫。
哀帝一抬头:
&ldo;那是什么人上的?是不是又在挑高安侯的毛病?&rdo;
内侍摇摇头:
&ldo;启奏皇上,这些是贤良周护、宋崇等人上的,是说新都侯王莽的事………&rdo;
&ldo;哦?新都侯王莽不是就国好几年了吗,怎么还有人惦记他?管他呢,只要不是说高安侯坏话的朕都看,呈上来吧!&rdo;
周护、宋崇等人的奏章其实写得也挺激烈,反正那阵子科学不发达,谁也说不清楚日食是怎么回事,既然皇上让&ldo;举直言&rdo;,那就举吧,&ldo;说得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分文不取&rdo;‐‐到了沙家浜了。大不了像王嘉那道封事一样,让&ldo;收起来&rdo;算完。所以周护、宋崇等人不管不顾,可劲儿地为王莽唱赞歌:
&ldo;皇上,日食就是阴阳失调,什么叫阴阳失调?就朝廷而论,忠臣贤才在朝为阳,在野为阴,如今新都侯王莽,就国三年,奉公守法,循规蹈矩,为了维护朝廷的威望、法律的尊严,知道您是爱民如子的明君,他宁可逼自己犯了法的亲儿子自杀,也不敢有丝毫护短,像这样的忠臣、贤才,不在朝中却赋闲在野,它能不日食嘛!您要想让老天爷消气儿,就该重新召回王莽,让他帮着你治理国家,这阴阳不就调了吗!&rdo;
敢情王莽还有这么大本事,能避免日食!
哀帝这阵子的心思全在维护爱卿董贤身上了,王氏外戚,在他眼里早已是昨日黄花,长不出几个像样的骨朵了,就算召回京师,也不怕惹出什么麻烦,何况,这几年王莽表现不错,召他回来,兴许能牵制一下王嘉这些人,还有傅、丁两家的外戚,让他们自个儿斗去,省得老盯着朕的董爱卿不放!
想到这儿,哀帝吩咐内侍:
&ldo;朕记得好像是去年,谏大夫杨宣上过一道封事,也是说王莽这事业的,当时朕没看完,也让你&lso;收起来&rso;了,你把它找出来,朕再仔细看看。&rdo;
内侍在库房里翻腾了一阵,把快长虫子的杨宣封事呈到哀帝面前。
哀帝打开一看,越看越感动:
&ldo;你瞧瞧,杨宣多会说话,比有些人强多了!他说:孝成皇帝把维系汉室江山的重任托付给朕,对朕的崇高品德了解得再透彻不过了,那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这是当然,朕是汉室江山的正宗继承人嘛!你看,他又说啊:先帝的本意,难道不是想让朕代替先帝,在太皇太后驾前奉承孝道吗?‐‐这朕做到了,只要有空,哪天不在太皇太后跟前请上几回安?朕是天下第一孝嘛!朕对太皇太后,比对亲奶奶还亲呢!噢,他还说:太皇太后年近七旬,经历了丧夫亡子的几次忧伤,却还从大局出发,敕令亲属王莽等人自动辞职,对朕的外家丁、傅两家退避三舍,这种心境连过路的人也会为之流眼泪淌鼻涕。何况朕呢!‐‐这个朕理解,老太太孤苦零丁,也不容易!那,最后一句,最后一句最感人,他是这么说的:&lso;时登高远望&rso;……算了算了,朕就不念了!&rdo;
杨宣封事的最后一句是这么写的:
&ldo;时登高远望,独不惭于延陵乎?&rdo;
延陵是汉成帝的陵墓,杨宣是在问哀帝登上高处向延陵望去的时候,难道不觉得心中有愧么?
这句话哀帝当然不好意思再念出来,不过,他倒真觉得自己有点儿对不起王老太太,七十岁的人了,身边连个亲近的人都没有,自己这几年又一直跟董贤腻呼,实在也顾不上怎么照顾她,如今既然有人提出王莽被遣就国跟这次日食有关,那就召回来好了,总比让王嘉在那儿胡说八道强得多!
当然,召回来只能以&ldo;侍太后&rdo;的名义,绝不可以像周护他们建议的那样,帮着朕治理国家,朕又不是小孩子,历史的教训值得警惕,当年王莽是怎么跟朕对着干的,朕还没全忘掉呢!
即使只是回京侍奉姑母太皇太后,这对王莽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伟大胜利了。当他奉诏从新都城回来,一踏进阔别三年之久的长安,卷土重来的感觉油然而生。
&ldo;啊,长安!我王莽又回来了!&rdo;
如果不是风尘仆仆旅途劳累的话,王莽一定会吟一篇大赋,好好抒发此时此刻自己的激动心情。虽说自己这方面的天赋并不咋的,但毕竟当年在黄门郎任上,跟汉赋大家扬雄、还有刘氏第一才子刘歆有过很深的交往,诗词歌赋的一般知识还是学到了一些,吟个赋什么的应该还是不成问题的,吟不好,还吟不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