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悼牺牲的同志,用不着烧香烧纸,也知道用不着哭,但是禁不住呜咽!
我们追悼牺牲的同志,要学着牺牲同志的精神,踏着牺牲同志的血迹,去与敌人拼命,以完成牺牲同志所留给我们的任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满洲国,使满洲四千万同胞脱去亡国奴的帽子,过着人的生活,这样才对住牺牲的同志。我们高呼:牺牲的同志精神不死!成功是牺牲的代价;牺牲是成功之母!为革命而牺牲是无上的光荣!誓死为牺牲同志报仇!只有在血泊中争取弱小民族的生存!要踏着牺牲同志的血路去与敌人拼命!要完成牺牲同志留给我们的任务‐‐打倒日本帝!
&ldo;一门忠烈&rdo;
王云庆老人说,王贵祥原是东北军的,事变后参加救国军,救国军垮台后,自己拉队伍打日本。早晨起来先喝碗水,大烟泡烧好了,&ldo;嘎吱嘎吱&rdo;嚼糖块似的,再抽一阵子才下地,多大的瘾啊。是负伤后用大烟止痛上瘾的,参加抗联后硬给戒了,多大的毅力啊。这人中上个头,精瘦,走路飞快,左手拎枪,人称&ldo;王左撇子&rdo;,那枪打的,打左眼不中右眼。他老婆姓池,枪法也好。她那支连珠枪,你听&ldo;吧吧吧&rdo;,好像瞄都不瞄,少有飞空的时候。这一家人都上队了。王铁环到密营后,我常见她,叫&ldo;大婶&rdo;。我在沈阳工作时去看她,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除了我们这些人,谁会想到她当年的样儿?
离休前为沈阳毛纺厂机关党支部副书记的王铁环老人,中等个头,清秀、文雅、沉静,说话不紧不慢。
老人说:
现在说是1935年6月,那时没这概念,玩一天累了,天黑就上炕睡觉了。像做梦似的,听见马蹄声,人也像在马上&ldo;颠达&rdo;(颠簸)。天亮醒了,我躺在个柳条筐里,那筐绑在马背上,山沟里人呀马的,好多邻居都在,还有红旗。我说这是什么地场呀?怎么到这地场了?我妈就告诉我怎么回事。头几天在我们屯子打了一仗,鬼子吃亏了,要报复,血洗屯子。昨晚我爹带队伍赶回来,就连宿大夜上山了。
我们家在密山县马鞍山,有十几户人家,这天晚上人走家搬,屯子就没了。老人孩子,小脚女人,都投亲靠友去了。青壮年和半大脚的女人,都上队了,有的是一窝子一窝子地上队。我的小弟还没断奶,年底就在我妈背上&ldo;颠达&rdo;死了。住人家的时候不多,密营被破坏后,大冬天在山里钻,大人也受不了呀?
我说我的小花猫呢?在家都是搂着小花猫睡觉,就哭着要回去找小花猫。我爹过来了,说嚎什么嚎?我妈就把我搂怀里哄着。
在山坡上开大会,还喊口号,我觉得挺有意思,不哭了。我爹说给新上队的发枪。发完了,怎么没我的呀?我妈说长大了会给我。我不干,想起小花猫,又想哭,我爹就从背包里给我掏出支五峰子。是种小左轮,比烟盒大点儿,亮晶晶的,就一轮子子弹,有个枪套,挎身上,那个牛呀。就显摆两个来月,我爹往回要,那时缺枪呀。我不给,我妈哄我,说借,我说不借。睡觉也抱着,到底还是让他们拿走了。再见到我爹,就让他还枪。一次,我爹甩手给我一巴掌,说人都没了,你还舍不得你的枪。
1937年给我发支小马枪。1938年后,人越来越少,枪都背不过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填个表,有一栏&ldo;何时参加革命&rdo;,我填写&ldo;1935年&rdo;。有领导说,你七岁怎么就能参加革命呀?我也觉得是个问题,就又加了10年,写成&ldo;1945年&rdo;。
前面说过,先后任萝北县鸭蛋河和汤原县太平川、洼丹岗区委书记,后来为6军保安团长的李凤林,父母赶大车拉脚赚钱做党的活动经费,并给区委、县委送文件、情报。李凤林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是党团员,连舅舅也帮着汤原游击队夺枪。
见诸文字,这样的家庭,通常叫&ldo;红色家庭&rdo;、&ldo;革命家庭&rdo;。而在当年黑土地人的嘴里,则是&ldo;一窝子人打日本子&rdo;。东北人形容什么之多,常说&ldo;一窝子一窝子的&rdo;。流行传染病,一家人死光了,也叫&ldo;窝子病&rdo;。
开头,这一窝子一窝子的几乎都是朝鲜(族)人,像李在德、李敏、李学福等等。后来汉族就多起来了。像杨靖宇每次落脚的人家,大多是这种。后来许多都像王铁环家一样上队了。只是这一切,今天知道的太少,能说得比较详细、具体点儿的就更少。
各地的红地盘,这一窝子一窝子的更多、更集中。而在日伪眼里,红地盘就是&ldo;&lso;共匪&rso;窝&rdo;。受日伪宣传影响,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也把红地盘当成&ldo;胡子窝&rdo;了。
有的一家人都牺牲了,比如6军被服厂厂长裴成春、胡真一的干姊妹谢兴华、5军2师4团团长杜其臣,八女投江中的安顺福、黄桂清和王惠民等等‐‐这就是一门忠烈了。
不知东满有多少,汤原游击队被处死的&ldo;民生团&rdo;中,有三对夫妻(参谋长张仁秋和队员刘恩淑、中队长柳东镇和队员李银淑、队员金景浩和柳恩素)。中国人管结婚叫&ldo;成家&rdo;,他们在那种年代虽然没有家庭,是不是也是一门忠烈?
黄有烧房
汤原县太平川区永祥屯,一度改名&ldo;黄有屯&rdo;(不知为何只是&ldo;一度&rdo;‐‐望知情者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