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却的一笔,是吉东省委秘书处的秀才们。
这是曾经包括冷云、李志雄在内的一批热血青年,先后有十余人。处长金石峰,除汉语、朝鲜语外,还懂日语、英语,副处长姚新一懂英语。有人说吉东省委秘书处,实际也是2路军总部秘书处,除为省委、总部写作一些文件、宣传材料外,主要是编印《救国报》和《前哨》。各省委、路军和一些特委、军,也编印定期、不定期的报刊。
这是依兰喀上喀山沟里的一处密营,几幢半地下的木刻楞小房子,隐藏在密林深处,有一个连担任警戒,在外围设了两道卡子。冬天不暖、夏天挺凉快的房子里,戴眼镜、不戴眼镜的,抽烟的、不抽烟的,各自在桌前忙活着。稿件主要由胥杰、王一知整理,金石峰、姚新一修改、定稿,再由胥、王二人誊写。一种带细密网纹的特质钢板,把专用于油印的蜡纸放在上面,用铁笔刻写,叫&ldo;刻钢板&rdo;。刻完了,大家一齐动手,用油印机油印,《前哨》杂志还要装订成册。
秘书处有3个交通员。老李头六十多岁,老于头五十来岁,两个人像记者采访似的跑遍吉东各地,从地方党和部队带回文件、资料,许多文章都是据此整理、写作的。省委、总部也尽力提供这一切。与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有联系时,关内的《新华日报》和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间或也能收到。另一个交通员顾全民,是个十二岁小孩,买油墨、纸、蜡纸、铁笔等等,都是他的事,小孩子不易引人注意。
姚新一原名唐九英,吉林市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入党。&ldo;九一八&rdo;事变后回东北,在依兰中学任教,王一知和胥杰是他的学生,调入秘书处前是依兰县委书记。周保中说他&ldo;思想颖达酷肆革命文学,对于马克思列宁学说理论有深心研究,工作活动甚敏活,对革命事业及工作担负常能刻苦艰忍&rdo;。胥杰原名孙礼,依兰人,写得一手漂亮的仿宋体美术字。周保中评述他&ldo;思想知识恒有精进,工作努力,深能刻苦耐劳,不因身体孱弱而减低工作活动之效率也&rdo;,&ldo;实有深造与前途重寄堪期许之优秀干部&rdo;。
春夏秋冬,山里由黄而绿再变黄,一场大雪又染白了。一年四季,无论怎样变幻,这里都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伴着铁笔在钢板上滑动的嚓嚓声,是日夜不息的林涛声,比之那种枪炮轰鸣的战场,就越发像个世外桃源。而当散发着油墨香的报刊印好装订起来,再被两个老交通员带走了,那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一旦枪声打破山林的静谧,就必须转移了。警卫连打退了敌人,也得马上走人,大批敌人很快就会赶来。敌人只要发现密营,那是一定要将它毁掉的。
喀上喀密营是1939年正月初三被袭击的。当警卫连退守第二道卡子时,这些文弱的书生战士,已将不能带走的物品藏好了。从此,在3个省委、路军中堪称最正规、人员也最齐整的这个秘书班子,即开始随部队一起活动,在那色彩变幻的山林里,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秘书处、编辑部。他们也背起了长枪、短枪,可他们得心应手的第一武器,仍然是笔。每到一地,把块木板朝膝盖上一垫,就在那火堆旁&ldo;刻钢板&rdo;。
一年后的正月,姚新一带胥杰等人去方正县取一批文件和印刷设备,归来时在莲花泡被敌包围,全部战死。
&ldo;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rdo;
1932年10月,周保中率3000多救国军攻打宁安县城。战前,策马来到城东南一个屯子检阅部队,远远的就见一片红云,都是头缠红头巾、手执大刀片的红枪会员。为首的一个二十多岁的精壮青年,迎上前来用大刀会的礼节,弯腰抬手、低头向下施礼后,高声道:&ldo;俺们红枪会要打头阵,誓灭鬼子,普度众生!&rdo;
这个一口山东腔的红枪会首领,是3旅8团团长王汝起,人称&ldo;王大法师&rdo;。之前救国军打东京城和宁安县城,都是红枪会打头阵。
&ldo;九一八&rdo;事变后遍地义勇军,遍地大刀会。这&ldo;遍地&rdo;的大刀会究竟是多少?有专家认为应占义勇军的14左右。有些地区的义勇军,基本就是大刀会、红枪会。
大刀会产生于清代,俗名&ldo;金钟罩&rdo;,白莲教支派,会众遍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交界地区。首领叫&ldo;法师&rdo;,设坛场传授徒弟,各坛场又分为红枪会、白枪会、黄枪会、黑枪会等等。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大刀会积极参与其间,之后为躲避官府追捕,许多人闯关东。刀枪不入的&ldo;金钟罩&rdo;、&ldo;铁布衫&rdo;,在民间是口口相传的。你洋鬼子、官府的洋枪洋炮不是厉害吗?我练刀枪不入,你还有什么辙?在桓仁县,李向山是数一数二的学者了吧?也一样请法师,设坛场,招信徒,组织大刀会,练法打鬼子。
练法和战斗前,要清水漱口,喝下法师用朱砂画好的符,然后念咒语:&ldo;金刚立,斗刚立,神立,术立,无量佛。&rdo;念念有词挥刀练法,或者向敌阵冲杀。
大刀会不准吃荤,不准近女色,不准抢掠发财,有劣迹、口碑不好者不准加入。战场牺牲了,就说&ldo;升天了&rdo;。至于为什么没有刀枪不入,那是因为心还不诚,本人或者先人曾经做了什么亏心事,或是功法还没炼到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