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4月(无日),《西返经过纪要》中说:
一九三九年冬,日寇及伪满军五千余人,大举出扰虎、饶、抚远一带,第七军各部陷于饥疲不堪,弹尽粮绝,而敌长期围攻,情势险恶之际,景乐亭放弃全军部队之掌握,仅率少数部队,避走饶、虎之间,煽动部下,密图投降日寇。因下级干部之疑虑渠有异谋而加警戒与不受煽动,景之密谋未遂,乃藉病越界过江东,&tis;&tis;&tis;(第一个&ldo;&tis;&rdo;为原文,后两个&ldo;&tis;&rdo;为某人名字,笔者将其隐去)接见报告工作及斗争经过,隐匿密谋,嗣经&tis;&tis;&tis;&tis;&tis;&tis;(为某人职务及姓名,笔者将其隐去,下同)告发,因所举证未尽详实,景自然不自披露逆谋,但承认临危动摇恐惧,并有不正当破坏上级领导系及分裂内部之言辞。当此,因诸种困难,&tis;&tis;嘱&tis;&tis;&tis;同志带队先回赴虎、饶地区,景给病假一月随队行动,俟总部返虎饶时,与部队群众接触时,再行审理。因恐景在七军与其他领导干部间素存隔阂,以致藉词构陷,互相倾轧,孰是孰非,以及景是否实有罪行,必须于第七军全部队中求得实据,再进行审查。乃景于随队途中,犹图拉拢部属,并密谋继续煽动。同时经李德山告发去冬景之密图经过,悉行暴露。当由&tis;&tis;&tis;同志以总部代表责任地位,详细审讯,人证确凿,景以往曾密谋小团体组织,参加者七名,企画叛降日寇。景无词抵赖,遂由&tis;&tis;&tis;、&tis;&tis;&tis;主持之下级人员代表审判会议,景乐亭应处死刑,惟事情关系重大,应申报总部处理。但当时处于敌情状况紧张中,部队内部困难甚多,尤以缺粮问题最为严重。深恐于看守景乐亭以待总部到着后审理之过程中,发生意外,故讨论结果,以景之罪行暴露,证据确凿,应行紧急处分,遂于三月二十六日将景乐亭执行处死。
同年同月(无日)的《第二路军第二支队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说:&ldo;大会认为党委开除景乐亭的党籍及新召开的士兵审判会议,判决景乐亭的死刑并执行枪决,这是对的。&rdo;
有老人说,我当时就觉得不对,但是不敢说,说了也白说,弄不好还得把自己搭上。
被称为抗联的&ldo;闺秀&rdo;的7军,在偏远的虎饶地区与日寇做殊死斗争的同时,也被&ldo;内部问题&rdo;困扰着。罗英叛变后混入7军,拉帮结伙,要夺领导权,又搅和一阵子。景乐亭被&ldo;紧急处分&rdo;,与毕玉民、徐凤山等人被&ldo;内部处理&rdo;,虽有不同,也与7军历史上的&ldo;内部问题&rdo;有关。
老人说,景乐亭原是救国军的营长,在伪军中有些关系,搞服装、弹药、情报。这个人打仗好,也与此有关。7军这一帮、那一伙的,能选他当军长,也说明他的威信。可后来墙倒众人推,这些关系就成了勾结、投降敌人的证据。1938年前有地方党,有的还打入敌人内部,有眼线。这时或者被破坏了,或者上队了,那边无法取证,这边怎么说就怎么是了。非常时期,处死个军长与处死个战士,有多大区别?
景乐亭是1993年10月26日,即被错误处死五十三年后,经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东北烈士纪念馆核实认定为烈士的。
东北抗联11个军,先后有18位军长、代军长。其中,牺牲9位,病逝1位,幸存3位,开小差迷起来1位,叛变两位,误杀两位。
&ldo;九一八&rdo;事变后即投身抗战、像景乐亭一样没有被俘经历的5军军长柴世荣,通行的说法是:1943年夏秋之际,在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
采访中有老人说:是这么回事儿吗?
根在黑土地
1937年6月4日,《张中华给五军党委书记k同志的信》中说:
关于负责人员借口学习、休息往&tis;&tis;地问题。此问题最严重,都是因组织上不注意,派人先通知,一切关系都被普通人知道。还有由&tis;&tis;地来人乱讲,我是由什么地方过来的,张口苏联怎样,闭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好,生活怎样好,结果,把在满的负责人员动摇了,把革命责任放弃,跑去&tis;&tis;地,在先者有政治主任&tis;&tis;&tis;(凡指代人名的&ldo;&tis;&tis;&tis;&rdo;,都是笔者隐去的姓名),在后者有&tis;&tis;&tis;(师长),开去&tis;&tis;地的道路,将来如不警告,恐接踵不绝,亦未可知。余意见应由联军司令部出一布告,说明谁要自由行动,不经军队负责人员批准,去&tis;&tis;地,执行枪毙。在组织上出一通告,藉学习、养病、抱机会主义者去&tis;&tis;地,开除其党籍,断绝其政治生活,方能阻止去&tis;&tis;地人员以后重犯,希保中注意该事件的严重性。例如&tis;&tis;&tis;同志、&tis;&tis;&tis;同志,比谁都明白,能担任工作,还往过跑,将来像这样事情继续不断,满洲革命重责又交到谁身上去呢?
前面第42章说过,东北派去苏联学习和其他公干的人员,大都一去不返,陆续出现在关内战场上。不排除有人畏惧东北的斗争环境,不想回来,但是王凤麟肯定不在此列。
王凤麟,原名李芳,1911年生于宁安县卧龙河屯农家。据说,他的两个哥哥参加5军,有人说他也是5军的,还有说是4军的,去苏联学习前是个连长。在抗联史料、著作中,笔者没有看到他和他的两个哥哥(李新、李凌云)的名字。也搞不清这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何时参加抗战,有什么英雄事迹,何时被派去苏联学习,在哪所学校学习,只知道他学的是工兵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