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丛摇头:“不知道啊。但是这些都是很好改的。您看,如果是汤羹,这边码放菜的地方放宽一些,在上面放上小汤盅就行。如果不是要求所有东西都是汤汤水水的,就可以制作成需要的形状,到时候再围边摆放一些简单的雕花,注意配色就行。您看呢?”
严家安很满意:“能先想这些有好处。但是有时候看到一种食材之后,你有了新的想法,就会有各种不同的摆盘创意。也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烹调比赛往往随性度比较高,你还小,最忌讳的就是固化思维。”
严丛点头:“您说得也对。我可能还是太紧张了。”
当天的比赛还是在那个场地,但是却在看台和场下搭建了摄影机。毕竟也是全国性比赛的决赛,严丛他们早就知道会有电视台来录像了。
高中组这十个人里有三个是曾经有过一次比赛经验的。所以另外七个人都比较紧张。包括严丛也是一样。但好在他曾经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而且已经完成了这次的主线任务,基本没有了压力,那么只要他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这点儿心理建设他是有的。
今天的决赛有一个主持人。除了要介绍一下选手来自什么省市多大年纪之外,也有介绍今天的比赛规则以及评委的身份。
严丛听介绍到自己名字的时候,本能的紧张了一下,不过还是笑了笑,因为他知道,介绍自己的时候应该是会给自己切镜头的。就算现场录制的时候没有,但后期剪辑也一定会有,他这一笑,也是在给自己打气。就算不在乎名次,但谁不愿意赢呢。
仍旧是之前九个评委。但是今天还有场下的观众评审团。这个观众评审团是现场抽选的,就在座位上。不过其实看热闹的人也不多,能坐下三千人的座位上,只有两百多人看热闹,好在他们需要的观众评审团只需要十个人,这就很好办了。
也就是说今天比赛需要制作十九个人至少没人能品尝到一口的数量。因此十个选手就要在制作的时候做好规划。从分成十九份到这么多食材一起制作时要掌握的火候和调味,一样都不能出现差错。
今天比赛的主题是虾。要求是用虾制作两道菜和一道主食。比赛时间为四个小时,菜品辅料比例不可超过主料虾的用量。而主食也需要突出虾这个主题。
严丛看了一下今天的虾是什么种类和大小,心里有了算计。
今天提供的虾是巴掌长的海虾。说大不算太大,但却也绝对不小。而这个品种的虾味道鲜甜,新鲜度高的时候几乎没有腥味儿,绝对是制作菜肴的上佳食材。当然发挥的余地也很大。
两道菜品一道主食,严丛首先确定的是主食。在配料架子上他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桃花饭”就是他主食的选择。而另外两道菜,他也很快有了想法。
第一道他打算做一道“游龙戏珠”。取虾膏留虾头虾尾,用简单的调味,将虾本身的鲜甜味道提升出来,而后摆放在汆水之后的虾头虾尾中间,做一个“龙”的造型,而后用虾茸制成小小虾丸摆放在“龙”头边上。将“龙”和“珠”放到用鱼胶片和鲜虾清汤制成的接近透明的汤冻上面,而在汤冻冻的时候就在小汤盅底放上用蔬菜雕刻的珊瑚和海草,就更能体现出“海”的味道了。
第二道他要做的是“琵琶行”。这个就要比上一道简单很多。其实就是将虾去头留下虾尾,然后用酒和盐腌制一会儿,再用调好味的面糊包裹,之后滚上面包糠开始炸制。普通保准是炸到外表金红色就好。但要求高一些的,就要保证里面虾肉的鲜嫩程度。最好是刚刚断生为最佳。这是非常考验火候掌控的。所以严丛的这个选择也并没有那么轻松。尤其是以他们这个年纪的人而言,能做到完美肯定是会有加分的。
其实比起一冷一热两道菜品,严丛觉得自己这个桃花饭要更复杂一些。他先用虾壳虾头煮成红色的鲜汤,然后再将虾膏放进去,最后放入虾茸,最后炒制成粉色的虾松。再将这些虾松撒再米饭上,这就已经很像是在米饭上洒满粉色的桃花了。
不过严丛这还没做完。他要做的还有更多的虾肉部分。他用淀粉将虾肉捶打成薄薄的大片,然后再用模具扣出一个个花朵的形状。这些虾片被他放到油锅里迅速炸上一下,因为足够薄,也有淀粉在支撑,很容易就定型变色,最后再用刚刚留下来的红色鲜汤做芡汁,将这些虾片花放到芡汁里快速的走一遍,最后将虾片淋在虾松上,这到桃花饭才算完成。
别说评委看着严丛这么反复的操作有些好奇他在做什么,就是严家安在没有看到成品之前也不知道儿子是在做什么。但他有一点很清楚,在家里他和父亲你都还没有教过儿子制作以虾为主料的材料。因此这比赛也就没有任何一点儿讨巧的部分。他也是有些紧张的。
四个小时看着不短,但在忙碌的比赛中却又显得稍瞬即是。
严丛这一次不是最后呈上作品的。十个人里,他进入决赛是第六名,这次他也是第六个呈上菜色的。
先上的是“游龙戏珠”也就是拿到冷菜。下面的虾汤清冻看上去卖相极佳,用汤匙舀一块放到嘴里,意外的味道十分浓郁,虾的香气一点儿都没有因为汤色寡淡而有丝毫减少。随后在品尝冷掉的虾仁和虾球,却是分别两种不同的感觉。虾球有调味,吃起来有淡淡的果香,评委们的味觉要更敏锐一些,他们品尝得出这是柚子的味道,而且还是柚子皮。只不过用量非常谨慎,不足以吃出苦涩,但却更好的去掉了海产的腥味儿,更重要的是将虾球里其他的调味综合得非常好。而虾仁却是原滋原味,跟汤冻一起吃丝毫不会有违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