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这么跟慈禧说话……
不过,眼下的慈禧政治资历尚浅,稍微有点分量的前朝老臣都能压她一头。
裕盛的意思,您只是女流之辈,现在让您过问政治,只是权宜之计。国家的方向盘还掌握在我们这些老臣手里,您别太把自己当根葱。
慈禧眼中只是闪过不悦,并没有反驳。
她转而跟林玉婵聊闲话:“那个容闳,把店铺转让给你,不介意你是女流?”
林玉婵想了想,答:“他是开明之士,识人第一看能耐,第二才看身份。他信任我的能力,便放心将商号托付给我,就这么简单。”
慈禧怡然微笑。
“那,你一个女子,手底下使唤男人,他们没怨言?”
林玉婵低头,吐字清晰:“商铺是第一要紧的。男女之分只是细枝末节。我和我手下的男雇员,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要将这个前人留下来的基业发扬光大,不能砸在自己手里。一开始共事,的确有摩擦,但只要他们认识到,我确实能带领大家赚钱、扩张、应付同行竞争……自然疑虑渐消。如今大家都跟我一条心,劲往一块使,铺子自然年年红火。”
慈禧呵呵大笑:“看不出来,你还是个女中豪杰。”
林玉婵:“不敢。民女只是管个铺子,太后照顾整个国家。我比不上太后之万一。”
说毕,从容抬头,余光看到慈禧脸上的会心笑意。
--------------------
第225章
这马屁她拍得毫无心理压力。在这短暂的半个钟头里,林玉婵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1864年的慈禧,和后来电影电视剧里刻画的那个愚昧恶毒、一手遮天的老太太,其实有很大差别。
她也刚刚三十岁,膝下仅一雉子。刚刚夺权成功,可谓主幼国疑,并非大权独握的“老佛爷”。她根基不稳,需要倚赖尚且在世的东太后慈安,还有诸多宗室皇亲摄政王,因此不得不做出谦卑和善、任用贤能的姿态,方能顺利临朝称制。
她没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被时势推到帝国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幽居深宫大内,未曾目睹西洋坚船利炮之声威,却依然能在保守氛围浓厚的满清臣僚的包围之中,支持推行举国办洋务,给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注入了一丝丝朝气,并且为后来的民国,打下了最初的工业基础。
仅以这些功绩而论,这是个很伟大的女人。
至于后来的挪用军费修园子、绞杀维新派、和全世界宣战什么的……
人是会变的。手握权力之人尤甚。也许慈禧永远未能真正理解“西化”的意义。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权力。现下洋务能帮她,她推洋务;等到几十年后,她觉得义和团能帮她,她就转换阵营,捧义和团……
至少在现在,她的利益,和诸多洋务派官员的利益,是一致的。
和那个出身广州、定居上海、用尽奇策巧计,用西方的技术和经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小寡妇苏林氏,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