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笑道:“这次茶叶数量大,靠喝喝下午茶可不够,得走人脉、拉订单。不是我看轻你,你一个女孩子,长处在于技术,人脉毕竟有限,就不用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林玉婵“嗯”一声,第一反应是:这人挺懂行的嘛!
怎么过去就不赚钱呢?
当然心里有点不服气。女孩子怎么就人脉有限了?
但容闳是美国脾气,说话直,况且对她的优缺点分析,也是基于事实基础,并非无端偏见。
她也就心平气和地接受,不痛不痒地抗议一句:“您别小瞧我。”
大清国情摆在这,能遇上一个肯雇佣女子的老板,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当然,容闳虽然新派,新派得也有限度。毕竟就算是在最现代化的欧美列强国家,如今女子地位也十分受限,工作权、受教育权、投票权什么的都难以保障。跟大清相比,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容闳开店做生意,默认的雇佣对象当然还是男人;只有在见识过林玉婵的能力之后,才会破格考虑跟她合作。
对林玉婵来说,他不过是先进了一小步;在这个社会里,他已经算是甩开别人一大步。
她十分感激,不奢求更多。
尽管如此,她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低下头,细细检查新合约的内容。
--------------------
第76章
容闳给她开的薪资是每百斤茶叶加工费银元六块,另有底薪五元一月。
上次的四千斤茶叶是投石问路,容闳给她两百二十块,她忙了一个半月,一文钱掰成两半花,跟毛掌柜和弄堂大娘们打了无数嘴架,最后一算账,自己剩下八块五。
林玉婵比较了一下,以这个速度和利润率,自己一个月依旧能拿八块银元左右。
这在当时的用工市场上算是很优厚的价格。尤其是对于她这种资历欠缺的新人。徐汇茶号里一个新入职的小学徒,一个月也就两三块银元。
如果加以性别因素,大概能让她打败99的上海女性。
(剩下那百分之一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比不得)
但她想了想,还是觉得可以更激进一点,提出:“我不要底薪,像上次一样销售额分成,可以么?”
茶叶可以是必需品,也可以是奢侈品。包装精美、做工细致的高级外销茶叶,有时能卖出极大的毛利,挣的就是品牌和口碑的溢价。
毕竟茶这个东西,质量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甚至称得上玄妙。“三厘馆”里三厘一杯的街头粗茶,和“三分厅”里三分钱一杯的高档茶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也许还能分出好差,但肯定差不到十倍。至于五分、两角的奢侈茶水,到底哪个更好,不少人就尝不出来了。
所以很多外行新手,鉴定茶叶质量时,主要是看包装和价格。
像刚刚在租界洋人群体中打响名声的“博雅”牌茶叶,包装用的时髦马口罐,罐上还有彩绘,因着还和慈善沾边,更是一开始就落入高端路线。就算价格再高一倍,林玉婵确信,也会有冤大头爽快付钱。